AMD在数据中心市场的“逆袭”之路: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市场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证明: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也没有谁是永远的输家。
英特尔与AMD这对“欢喜冤家”,长达50多年的纠葛让他们之间有诉说不尽的“爱恨情仇”,但是,在双方多年来的竞争中,英特尔越来越强势,AMD则成为了那个被“围追堵截”的对象。
其实,在技术创新方面,AMD表现一直不俗。曾经,AMD是第一个推出64位X86架构的企业,是第一个推出多核技术的企业,也是第一个实现集成化内存控制技术的企业…只有不断地钻研技术,AMD才有可能获得与“老大”英特尔掰手腕的机会。
2014年底,AMD迎来了一位技术派女总裁兼CEO——苏姿丰博士。她上任之初就为AMD规划出了未来战略,希望未来的AMD专注在三个领域:一是打造出伟大的产品;二是构建和加深与客户、合作伙伴的关系;三是简化运营,以更快的速度投入市场。
这几年来,AMD一直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一是持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手握核心技术,使得AMD的产品具备核心竞争力;二是陆续推出了锐龙桌面处理器、EPYC(霄龙)高性能数据中心处理器、Radeon RX Vega架构的高端显卡等明星拳头产品,市场反响热烈;三是聚焦高性能计算市场,覆盖数据中心应用场景,努力构建EPYC芯片的生态,目前AMD已经与主要的OEM厂商、云厂商、软件和硬件厂商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支持生态系统。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近年来在美股圈里,AMD成为了芯片股中最耀眼的明星。2019年AMD的股价上涨近150%,是去年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佳的股票,远超英特尔与NVIDIA等竞争对手。2020年开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AMD股价仍旧狂涨,最高涨到了58.9美元!截止2020年6月12日,AMD股票每股52.8美元,市值618.74亿美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6月份美股巅峰时的47美元,创造AMD股票的历史新高!
在众多业务中,数据中心业务一直是AMD的一块“心病”。多年前,能提供服务器处理器的厂商只有英特尔与AMD,而且AMD曾占据x86服务器处理器市场25%的份额。苏姿丰博士一直坚信数据中心市场是AMD的重大机遇,并且其回报也相当丰厚,近几年,AMD持续并不断加大对数据中心市场进行投资,在该领域开发新产品,保持市场整体的活力。
技术层——打铁还需自身硬
技术才是立足之本,2015年初,苏姿丰博士在SEMICON China 2015上面对至顶网记者的采访时曾说道,AMD在制程工艺上确实会有一些挑战,但是整体生态体系还是有很多机会,依然是非常强、非常稳健的态势。
同年5月,在AMD 2015分析师大会上,AMD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了新技术以及产品路线图等信息,Zen x86架构也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了,其与AMD现有的x86处理器核心相比,每个时钟周期的指令集可提高40%,这将助力AMD再次进军高性能台式机和服务器市场。另外,“Zen”还具备同步多线程(SMT)功能以应对高吞吐量和新建缓存子系统。
转眼进入2017年,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依旧被英特尔所“垄断”,英特尔X86架构服务器市占高达九成,AMD该如何破局呢?想要撼动英特尔在x86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地位是很困难的,AMD在回归之前就做了详细的计划,AMD高级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与嵌入式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Forrest Norrod在Computex 2017上接受至顶网采访时表示,AMD意识到要回到这个市场就必须在新的CPU核心上进行长期的投资,第一个就是Zen架构,然后每一年半会再推出新核心架构,比如Zen 2、Zen3等等。Zen架构也奠定了AMD未来几年产品的路线图。
目前,Zen核心已经逐渐成为AMD旗下众多产品线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底,在AMD NEXT HORIZON技术大会上透露了Zen 2的相关细节及参数,该模块化系统设计采用AMD Infinity Fabric互联的增强版本,在单个处理器封装内链接多片独立的硅晶片(“chiplets”)。Zen2 CPU核心采用了7nm制程技术,而芯片的I/O部分则采用14nm制程技术,因为后者大部分都是模拟电路,7nm技术不会对其有明显改善,而且混合工艺模块组合的方式还节省了成本,性价比更高。
据了解,后续的基于7nm+的“Zen 3”(2020年)和“Zen 4”(设计中)x86核心架构也都会按计划推进。
AMD正在沿着既定轨道稳步前行。“Zen”核心的推出,无疑为AMD的服务器芯片产品增加了强大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看着AMD不断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英特尔渐渐坐不住了,其制程升级周期越来越长,10nm工艺迟迟难产,目前10nm制程工艺的Ice Lake服务器芯片依然没有出货,7nm更如镜花水月般的存在。而这个时期,AMD已经是7nm制程工艺了。
Forrest Norrod在去年年底的某一个公开活动上表示,我们四年之前非常兴奋,因为我们觉得可以和英特尔打成平手,但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如今能够领先英特尔。
在过去的50多年历史中,大多数时间AMD在CPU工艺上都落后于英特尔,在14nm之后的节点上,英特尔给了AMD一个绝佳机会,让AMD在CPU工艺上反超了英特尔。
但是,AMD也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Forrest Norrod近日在参加巴克莱技术大会的时候表示,英特尔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他们遇到的(工艺落后)问题迟早会解决的。AMD不会把自己的成功希望建立在(期望)对手失败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苏姿丰博士也在此前媒体采访中表示,AMD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不会等着对手犯错失败。
产品层——“快”人一步,保质保量
与大家分享一个苏姿丰博士接掌AMD总裁兼CEO的趣闻,她与高级副总裁们开会时,请他们每个月都去看由AMD工程师创造的新产品,而且现在包括AMD的HR和法务的高管也都关注这些产品。苏姿丰博士表示,AMD很坚持一点,就是要让高管们必须了解AMD的产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017年6月,AMD正式发布EPYC(霄龙)7000系列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它是为了满足下一代的数据中心而设计的,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设计。EPYC设计的初心不止针对今天的应用和性能,更是为了满足明天服务器工作负载,主要强调高性能、个性化、安全性。
时隔两年,2019年8月,AMD带着第二代AMD 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持续冲击数据中心市场,产品在产品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极具竞争力,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效益,其专门为现代数据中心工作负载而设计,为客户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功能组合。第二代EPYC处理器是全球第一个7nm数据中心处理器,其在每个SoC上最多提供64个“Zen 2”核心(比上一代翻了一倍)。
今年4月,AMD还对第二代AMD 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做了“补充”,新增三款全新的处理器产品,分别是AMD EPYC 7F32(8核)、EPYC 7F52(16核)和EPYC 7F72(24核)。
集中资源到发展迅速、有潜力的项目上,这是AMD的经验之谈。相比7nm的第二代AMD 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英特尔则略显逊色,10nm的Ice Lake依然还在路上(未出货)。双方在数据中心市场的较量也会如火如荼的继续前行。
生态圈——AMD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合作也逐步深入
AMD借助新技术与新产品,进一步挖掘出新的商机。AMD非常注重加强与生态系统的合作,因为整个生态系统是AMD的基础。该生态系统包括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原始设计商(ODM)、还包括软件等整个的生态系统。
第一代AMD 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上市之初,服务器制造商纷纷推出了搭载AMD EPYC 7000系列处理器的产品,其中包括HPE、戴尔、华硕、技嘉、英业达、联想、曙光、超微、泰安和纬创;虚拟机管理和服务器运行系统供应商微软、红帽和VMware表示将优化支持EPYC;Mellanox、三星电子和赛灵思等服务器硬件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也在EPYC优化平台中表现突出。
2017年9月,AMD在中国北京举办了“迎接数据中心新纪元——AMD EPYC (霄龙)技术峰会”上,Forrest Norrod直言摆在AMD面前的机会太多,已经“挑花眼”,而这对AMD来讲也是甜蜜的负担。
到了第二代AMD EPYC(霄龙)系列处理器发布会之前,AMD EPYC生态系统持续壮大,已经有超过60家的合作伙伴,包括技嘉和QCT等原始设计供应商,博通、美光、赛灵思等独立硬件供应商(IHV),并得到了微软和多个Linux操作系统供应商的支持。Canonical、RedHat和SUSE等Linux操作系统已经与AMD合作,针对第二代AMD EPYC处理器在数据中心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测试和验证。
谷歌在内部基础架构生产数据中心环境部署了第二代AMD EPYC处理器,并且在谷歌云计算引擎上支持基于第二代AMD EPYC处理器的全新通用计算机。Twitter也在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上部署第二代AMD EPYC处理器,从而减少25%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AMD重回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以来,AMD EPYC生态版图持续壮大。AMD在服务器芯片的市场份额也从2017年的0.8%提升到2018年底的3.2%,再到如今的8%,AMD像个斗士一样,凭借自身的创新和技术积淀,一点一点去打破数据中心市场的垄断局面。
市场需要挑战者,毕竟有竞争才有活力。
多年来,AMD可以说历经风雨,体验过成功,也遭受过打击。面对挑战,AMD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开拓老业务以应对当前的局面,苏姿丰博士就像远洋巨轮的船长、冠军球队的教练,她思路清晰、目标明确,AMD先是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Zen核心,再推出AMD EPYC处理器产品,拓展合作伙伴,一步一步站稳脚跟,并且图谋更大的领地(份额),找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AMD与苏姿丰博士都深谙此道。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