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瘟疫历史:危机、生存与契机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电影《世界之战》中,状似章鱼、体大如熊的外星人狂虐人类,最后被地球上微生物轻松搞定,结局不免有些狗血。但是回看现实社会,还是很有道理。与其共存千年的人类尚未能战胜病菌,更别说入侵的外星生物了。毕竟,病原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博弈,五千年来从未停止过。
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William H. McNeill,就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
在医学发达和科技进步的今天,那些大规模传播的瘟疫灾难事件似乎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去。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17年前SARS时期的这段回忆,也只能在纪录片中体会一二。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截至2月12号,确诊病例44763例,疑似病例16067例,治愈病例4979例,死亡病例1115例,瘟疫的态势仍然处于高发期,防控形势不容有丝毫松懈。
与人类文明同行
瘟疫危机,带给每个人的冲击绝不仅仅只是医疗卫生问题,更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演化。人类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与疾疫相互博弈而共同塑造了历史。
细细数下,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白喉、梅毒、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肺结核等等,这些危害过人类的传染病达数十种之多。当传染病传染力极强,而且造成大规模传播的灾难事件时,我们又称之为“瘟疫“。纵观历史,有很多次大型的瘟疫危机,其中有的甚至差点让人类灭亡。
例如,传染病之首的“鼠疫“。患鼠疫者,身体会出现很多血点,而后演变为血斑,又称“黑死病”。目前治疗鼠疫主要靠有针对性的抗生素,但是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鼠疫已夺走3亿多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全球历次战争死亡人口的总和。
据记载,全球范围内,鼠疫曾发生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的鼠疫大流行起源在公元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至8世纪才消失,造成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第二场鼠疫肇始于1346年,前后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之后很多国家也都遭受了鼠疫的袭击。这场瘟疫危机造成的人口损失要一百五十年才得以恢复。
19世纪90年代开始了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发源地被认为是中国的云南省。战乱造成的人口流动使瘟疫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并搭载着先进的远洋轮船,迅速地扩散到世界各地。 这第三场鼠疫的杀伤力造成了约两亿人遇难。其中,在1910年流行于东三省的鼠疫,夺走6万余人的生命。
这三次鼠疫大流行,的确使人类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造成无法比拟的危害。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恐慌蔓延,还打断了正常生产和经济运作,人们背井离乡,一片混乱,死亡惨重,人口锐减,以致社会瘫痪。不过,在瘟疫的不断斗争中,人类也获得了对新疾病的认知,发明对付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药,比如隔离防疫的手段,同时点燃了现代传染病学理论的火种;重新审视了行政手段在控制和预防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建立防疫意识……这些都是大规模瘟疫事件留给人类的“遗产”。
当然,如果把瘟疫放大到宏观的人类历史上来看,瘟疫留给人们的,远不止于此。
比如,对于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有许多学者认为14世纪的黑死病影响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兴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它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使财富得以重新分配,导致经济的多样化。
时间往回拨动一些。雅典时期的瘟疫,让雅典文明在短时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安东尼瘟疫”的爆发,同样对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古代中国而言,瘟疫是改朝换代不可忽略的影响之一。
“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赤壁之战时曹操遭遇瘟疫爆发后,烧船败退,写下了这句话。诸葛亮等人而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明末清初之时,鼠疫侵袭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意外沦陷,和李自成及其军队的迅速“腐化”;顺治皇帝、多铎等也因天花离世;再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天花,康熙也不一定能当上皇上(他已经出过天花,不用担心再被感染了)。
当然,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绝不可能是因为一场瘟疫。但是,它的每一次到访,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演化。正如历史学家William H. McNeill在《瘟疫与人》一书的观点——“流行病,与文明同行”。
是危机,更是契机
如果说历史上出现一次次的瘟疫危机,是一部人类痛史;那么进入19世纪后,人与疫对峙的局面又是如何书写,不妨看看历史学家Yuval Noah Harari在《未来简史》中的概述:
流行病无论在流行程度还是影响方面都大幅降低……(但)每隔几年,总有人警告可能又将暴发重大疫情,比如2002-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9-2010年的猪流感,以及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然而凭借有效的应对措施,受疫情影响的人数相对较少。
比如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埃博拉开始爆发时,原本似乎逐渐失控,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此疫情称为”近代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如此,疫情还是在2015年年初得到控制;2016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已然平息,死亡人数远远不及西班牙流感或墨西哥的天花疫情。
如今,现代医学进步飞跃,疫苗、抗生素研制速度提高,卫生条件以及医疗基础设施较之前也有很大改善。不仅如此,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共同加持下,如何抗击疫情有了新思路。
回看17年前的SARS,原本人心惶惶,担心它成为新一波的黑死病,但最后全球死亡人数不足1000人,疫情很快得以平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非接触经济”活动方式,成为对抗“非典”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避免人群密集,减少近距离接触带来的交叉传染风险,人们不得已改变了以往生活、学习、交流方式,推出了电子商务、网上教育、在线娱乐等,“网络化生存“方式应运而生。
SARS过后互联网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在2016年出版的《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中,作者邓肯·克拉克认为“非典证实了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效性,因此成为使互联网在中国崛起为真正的大众平台的转折点”。
17年后的今天,上一场疫情中成长起来科技互联网公司,例如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在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较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后来崛起的互联网新贵也不再是疫情的旁观者。云、大数据、智能平台等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正在加入战局,全力满足疫情防控、医疗民生和教育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互联网医院让市民足不出户看医生、大数据让市民更加了解疫情,AI红外快速测温、火神山5G基站……以信息化手段抗击疫情,无一不暗藏人类“生存”的机遇和契机。
结语
疫情当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社会,如何敬畏自然、关怀生命,如何以谨慎坦然心态面对瘟疫危机,如何利用现有手段更好地为人类自身服务,如何在寻求生存之余抓取进步的契机,从而推动某些社会机制甚至社会思潮的修正和发展,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想象。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穿越疫情,我们将书写新的时代。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