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全面布局 KubeSphere加速云原生价值落地
当前,云原生是无可置疑的市场热点,关于云原生的关键词有很多,如:拐点、产业井喷、数字变革、数字化破局、新一波的技术红利等。
但是云原生市场是否真正进入成熟期了?在青云科技容器平台产品负责人于爽看来,云原生已经进入深水区,企业需要理性对待。
云原生的本质是赋能业务
云原生并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经过了市场包装。
目前云计算最大的困难不是搭建云平台,而是应用迁移上云。传统应用迁移方式如果只是采用虚拟化和重新部署,无法发挥云计算的弹性、容错和高并发处理等特性,而且迁移成本较高。
随着企业的业务依托于云的弹性可伸缩、成本无限降低的架构,云原生其实给了企业一套指导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论、工具和最佳实践,让应用最大程度利用云的能力,发挥云的价值,包括成本降低、提升业务效能等。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快支持业务部门的各种需求,应对业务发展的各种挑战。开发人员拥抱云原生,本质帮助的是业务部门。
于爽说,云原生正在推动混合容器云成为Cloud 2.0,帮助落地企业多云战略,应用无障碍地横跨多云,实现更高密度的应用部署,降低硬件投入,最终实现Infrastructure as Code。
“三驾马车”全面布局云原生
毋庸置疑,容器和K8s是云原生的重要抓手。如果说K8s是内核,KubeSphere就是云原生操作系统,无缝融合客户的业务。
在整个云原生生态里面,工具链无限丰富,但企业并不关注里面的工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把这些复杂度都屏蔽掉的平台。而帮助运维和业务开发人员完成工作、让他们可以无缝工作在一起,这就是KubeSphere的价值所在。
2018年,青云科技孵化并开源KubeSphere容器平台,而经过三年多的时间,KubeSphere已成为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官方认证的开源容器云平台,国内唯一的K8s发行版,在用户数已超过1万。
KubeSphere不断迭代,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把一个技术平滑地传递到企业里的各个部门,屏蔽了K8s碎片化。
于爽认为,KubeSphere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产品维度,将KubeSphere打造成面向企业级最终用户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体验等方面精雕细琢。例如KubeSphere 3.1.0版本开发了多项主功能——边缘节点管理、计量计费等,而在9月底的KubeSphere 3.2.0里会支持GPU的工作负载和调度,包括监控、日志等。在2021年底的KubeSphere 4.0.0会采用前后端可插拔架构,给基于云原生标准的客户提供一整套辅助工具,让客户可以把自己的业务无缝嵌入到KubeSphere的管理体系中。
此外,青云科技也在打造新一代的信创云原生基础设施,基于国产芯片实现“一云多芯”,帮助客户完成信创的落地。同时,青云科技也发布了KubeSphere KF3000容器一体机。
开源,KubeSphere从一开始就是走全球开源的路线,得到了大量社区用户的拥趸,社区用户就像是一个大的漏斗,最终会产生优质的商业客户。借助商业客户付费,社区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相辅相成的,是良性循环。
目前,KubeSphere在开源社区中独立IP下载已经接近2万,行业覆盖银行、保险、在线教育、制造业、物流、交通等。其中便包含了微众银行、中通物流、津燃华润、中移金科、新浪、本来生活、绿米Aqara、米文动力、红亚科技、遥望网络等众多行业企业。
KubeSphere站在开源项目的角度进行思考,把文档、设计理念无限开放给社区用户,耐心地与用户沟通,了解需求。中通物流、红亚科技等企业在社区贡献方面可圈可点。
合作伙伴,KubeSphere产品的开放性,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生态中,例如AWS QuickStart(AWS展现合作伙伴能力的平台)上架了KubeSphere,跟其自身的EKS服务整合打包成一个解决方案。得到AWS的认可,说明KubeSphere产品本身,包括社区、市场、全球知名度做得相对比较好。
目前,KubeSphere正在向产品家族演进,包括KSV虚拟机管理、Porter硬负载均衡、OpenPitrix跨平台云原生应用管理、KubeEye集群巡检、KubeKey交付引擎、OpenFunction FaaS框架、KubeOcean轻量化集群管理等,支撑整个KubeSphere的生态。在7月29日举办的CIC(Cloud Insight Conference)2021云计算峰会上,青云科技将发布端到端的云原生战略,同步KubeSphere及其他产品线云原生的最新进展。
加速云原生价值落地
通常软件开发商拥有自己的一套开发标准和框架,但是企业也有自己的开发团队,这样在项目实施中,就会出现冲突。但是现在通过容器和K8s,其实并没有改变软件开发商的开发框架和标准,只是通过一种比较中立的技术,一种应用封装标准,让它们统一起来。
“虽然KubeSphere是一个产品,但其实给客户带来的是一个云原生团队。客户选择KubeSphere,其实是选择了一个标准——K8s容器标准。”于爽说。
KubeSphere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落地,例如火车轨道巡检以前是人工操作,成本相对比较高,安全风险大。现在青云科技与合作伙伴一起借助KubeSphere提供的边缘节点的管理能力,将所有巡检车管理起来。通过摄像头设备采集的数据,汇总到KubeSphere容器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告诉客户某个轨道段可能有危险,需要检查修复。
某运营商的科技子公司将80多个物理节点运行在KubeSphere容器平台,打造跨机房容灾的架构,并逐渐把更多的业务往容器平台迁移,包括积分业务的前后端以及自有开发测试的整个业务链条。
这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降本增效,他们已经部署了超过1000个Pod,也就是运行了1000多个业务,而CPU使用率比较低,统一的技术架构和维护管理模式,提升了整个IT基础设施的可管理性,更好地满足应用部署和维护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商业客户,KubeSphere计划推出KubeSphere.Cloud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该平台可以服务好有商业诉求的客户,比如提供云原生SaaS服务和线上服务支持,来为社区有商业支持与服务诉求的用户提供付费支持服务。除了专职的运营人员以外,社区还支持有余力的用户以众包的方式提供支持服务。
“青云科技将自身定位为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务提供商,而KubeSphere是整个青云科技云原生的基座,包括数据库、存储产品等线都在基于KubeSphere云原生基础架构进行改造和迁移,打造全面的生态,提速企业的云原生进程。”于爽最后说。
本文章选自《数字化转型方略》杂志,阅读更多杂志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