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专家: 如果有疑问欢迎您拨打IBM中国论坛的热线电话 400-810-1818转6019
5月21日2019 IBM中国论坛线上直播即将开启,您是否已准备好与我们一同启程“智能+”时代?
10:00-12:00 “think超in播”,为您轻松解读论坛主题
您还记得IBM王牌音频节目“IBM超in播”吗?它的视频首秀即将来袭!
“think超in播”作为我们专为线上用户所开设的特色直播间,将延续轻松易懂的谈话风格,带您一起从容观会。在此,我们将为您提供——
我们将邀请科技领域的知名先锋、IBM的行业专家与客户伙伴,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诠释论坛的精神主旨,讲述“智能+”背后的故事。
我们将以互动访谈的交流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成为“智能+”企业的路径,成就“智能+”科技的可能,成行“智能+”责任的使命。
我们将为您演示会场互动展厅,讲解分论坛精华内容,带给您全方位的参会体验。
时间 | 主题 | 嘉宾 |
---|---|---|
10:00 - 10:25 | 解读:"智能+"时代的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
高 飞:至顶网总编辑 董海军: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及数字化技术咨询业务总经理 主持人:Vicky |
10:25-10:55 | 客户对话:迈向 "智能+"企业 | 周伟然: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技术标准处负责人 潘睿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 郑小聪:IBM全球副总裁,IBM大中华区企业与商业业务部总经理 主持人:冯爷 |
10:55-11:15 | 探索:"智能+" 时代的科技 | 谢 东:IBM全球副总裁,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系统开发中心总经理 主持人:Vicky |
11:15-11:40 | 直击初心:科技向善 —— IBM人的奉献 | 倪 鑫:IBM数字化平台和开发者生态 总监 沈 烁:IBM企业责任部项目经理 党亚斌:IBM中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主持人:Vicky,冯爷 |
11:40-11:50 | 体验:最新科技互动演示 | |
11:50-12:00 | 预告:分论坛精华讲解 |
*最终日程以当日为准
去年,Ginni 提出企业正在进入数字化重塑阶段,指出数据是竞争力所在(Data is the basi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过去一年企业的数字化重塑可以看作是1.0阶段,具有数字化、AI、众多尝试、众多面向客户的应用,以及由此推动的云迁移等特点。 今天,企业正在进入数字化重塑2.0阶段。演讲中,Ginni通过几个维度对数字化重塑2.0进行了具体阐述——数字化和AI的扩展、混合云、关键任务应用,以及信任,即 IBM Responsible Stewardship(责任规范)。
而对于参加 IBM think 大会的2万余名企业用户代表,以及所有企业级科技业界人士来说,罗睿兰的混搭风却意味着十字路口的三个新赛点:
1. 这是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的混搭。
从 IBM 十年来在商业软件世界超过200亿美元的数十起并购,到最近超过330亿美元并购红帽的一次性大手笔,IBM 正在用开放的软件基础设施来承载众多上层的商业应用。
2. 这也是百年 IBM 与全新云世界的混搭。
从早年收购公有云企业 Softlayer 到基于开源技术自研私有云平台 ICP(IBM Privite Cloud),再到收购最大开源软件企业红帽放眼混合云/多云,IBM 用多云世界的主张重构 IA(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信息基础架构)。
3. 这还是 AI 与云的混搭。
众多企业用户的两难困境是,数据是最重要的商业资产,AI 是闪耀的科技之星,是数据跟着AI走还是AI跟着数据走?因为他们发现,几乎所有公有云企业都将 AI 与云做了紧耦合处理,“想用我的 AI 就必须将数据放到我的云上”,即数据跟着 AI 走。而当罗睿兰在大会上宣布 Watson Anywhere 时,明确给出了IBM的答案:Watson 可以跨厂商跨品牌地运行在传统架构、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多云等任意软件基础设施上,这意味着 AI 跟着数据走。将主动权交给用户,或许才是 AI 与云混搭的正确姿势。
Watson Anywhere 是此次 IBM think2019上最重磅的发布,没有之一,而红帽则是 IBM 历史上最大的一起收购案,两者之间必有联系。
面对新技术的重构甚至颠覆,科技公司的引导和企业用户的认知呈螺旋式交替上升。前期往往是科技主导商业,而当新赛点出现,将最终回归商业引导科技。
当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始染指客户的生意,IBM 依然做的科技辅助商业的生意;当不少互联网企业以交换数据流量入手用户服务,而IBM的原则是不碰用户数据。
这就需要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一家企业,罗睿兰在 think 2019大会上再次强调了IBM以信任和透明为原则的价值观:
1. 科技的目的是辅助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2. 数据的所有权属于用户自身;
3. 科技应该是开放、可解析、无偏见的。
而从商业角度来看,互联网科技公司最先服务的是互联网客户和小微企业,早期需求单一,大量企业也没有过构建自身的数据中心。而 IBM 服务了众多全球顶尖大客户,客户的信息基础架构环境首先就是复杂的:
1. 客户不愿意被单一企业锁定,也就是不愿意“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 客户对数据资产所有权的重视,毕竟80%的数据都在防火墙之后;
3. 客户对企业级产品的小步迭代并不敏感,更需要的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和咨询,将技术与商业结合是关键……
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IBM 为什么要收购红帽展开多云世界,为什么重磅发布 Watson Anywhere 让 AI 跟随数据,为什么加大开源软件的投入。
Watson Anywhere 首次让客户从 AI 的角度有了数据话语权,罗睿兰在think上表示,IA for AI,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变是 AI anywhere 的基础。IBM 大力投入包括 kubernetes 等开源技术在内的云平台技术,以微服务和容器的方式让AI应用部署在包括多云环境在内的任意位置;而收购红帽打通了 IBM 在云上的布局,使得多云世界真正呈现。
步步为营又环环相扣,收购红帽可谓补齐了 IBM 新赛点版图中最后一块拼图,这也是 IBM 百年历史上最大一起收购案。
在科技茱比莉看来,IBM think2019上另一最重磅的发布就是 IBM Garage 车库方法论。在新的赛点下,它是否会创造当年 IPD 方法论的传奇?
20多年前,IBM 公司集成产品开发(IPD)方法论,在不影响产品开发结果的情况下,不仅帮助公司缩短产品上市周期,还有效降低了产品研发费用,后被波音、华为等大量公司采用,成为方法论的一代传奇。
那么,新的 IBM Garage 车库方法论是什么,推出它有什么样的大背景,为什么说有机会达到IPD这样的高度呢?
大背景是罗睿兰在 think 大会上提出的数字化重塑2.0阶段——扩展数字化和 AI 规模、混合云与关键应用,可信的基础设施。IBM 在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能力上有目共睹,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IBM 的咨询能力和最佳实践基础上的方法论。IBM提出数字化重塑扩展数字化和 AI 规模的五大路径:
1. 自外而内,从改变客户服务和客户交互体验的 APP 应用开始,向企业内部推进数字化转型;
2. 自内而外,从流程和数据着手驱动数字化转型,通过现代化核心应用,实现灵活的基础架构;
3. 商业平台,连接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的转变,包括数据驱动和嵌入到所有流程的 AI,真正感受到技术赋能;
4. AI 平台,正如传统的软件全生命周期开发管理平台,AI 平台可以追踪完整的AI生命周期;
5. IA 平台,AI 需要相辅相成的 IA(信息基础设施架构)平台支撑。
也许你发现,第一和第二路径是两种不同用户的不同处理方式:自外而内更适用于服务快消品和消费者的企业;自内而外则更适用于服务企业客户的企业提升提升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在这些基础之上,IBM 提出了新的 Garage 车库方法论,恰逢数字化重塑2.0阶段这个新的赛点。Garage 车库方法论以最佳实践为基础,IBM 与客户一起通过设计思维、敏捷开发、DevOps 等步骤共同完成咨询、迁移、构建、管理和应用,这也是 IBM 的独特之处。
以云计算为例,在数字化重塑1.0阶段,企业有20%的应用迁移到云上,这些应用的特征是以服务客户为主;而80%的关键应用需要在数字化重塑的2.0阶段完成。2.0阶段的云从技术上看,是混合云、多云、开放、安全和管理;从企业上云的驱动因素上看,正从1.0阶段的新应用开发驱动进入到2.0阶段的关键任务应用转型驱动。
因此,对于 IBM 来说,2.0阶段要帮助用户解决的问题已经从如何上云升级到如何用好云。 Garage 车库方法论也许能彻底改变目前企业上云调研半年,选型三个月,POC 一个月的拉锯战,让企业快速上云且真正用好云。
如若实现,尽管两者应用领域不同,但在价值上 Garage 车库方法论就可堪称云时代的 IPD。
首先,在数字化转型与 AI 扩展规模方面,由于当前相当随机的数字技术行为,Ginni 指出扩展数字化和AI的五大路径:
1. 自外向内,从改变客户服务和客户交互体验的 APP 应用开始,向企业内部推进数字化转型;
2. 自内向外,从流程和数据着手驱动数字化转型,通过现代化核心应用,实现灵活的基础架构;
3. 业务流程平台,连接自外向内和自内向外的转变,包括数据驱动和嵌入到所有流程的AI,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技术的真正赋能;
4. 正如传统的软件全生命周期开发管理平台,现在也需要AI平台,从而追踪完整的AI生命周期;
随即,Ginni 推出了 Watson Anywhere,即以微服务的方式、基于开源的 Kubernetes 技术,在任何云环境中运行 Watson,包括IBM云以及其它公共云、混合云或多云环境。此前,Watson 已经能运行在多种公有云环境中,而在IBM T、think 2019上的发布,则是把 Watson 带到 IBM Cloud Private(ICP)平台上。
ICP 是 IBM 推出的基于开源容器、Kubernetes 和 Cloud Foundry 技术的私有云平台,而在2018年10月IBM还推出了 IBM Multicloud Manager,基于 Kubernetes 进一步把 ICP 与多种公有云资源相结合,这为 Watson Anywhere 的推出打下了基础。Watson Anywhere 的推出,就是把 Watson 推向数据,而不是把数据推向 Watson,这是 Ginni 所明确指出的 Watson Anywhere 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0月,IBM 还推出了 AI OpenScale,面向 IBM Cloud 和 ICP 环境支持多种开源 AI 算法,包括谷歌的 TensorFlow、微软的 AzureML、SparkML、Keras、Seldon 以及 AWS 的 SageMaker 等。除了 Watson Anywhere,在 IBM think 2019上,Ginni 还重点推出了基于 Watson 的 IBM Business Automation,把 AI 与业务流程自动化相结合。
谈到 AI,Ginni 介绍了IBM研究院正在从事的大方向:核心 AI、可信 AI 和可扩展 AI。在核心 AI 算法方面,IBM 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更少的数据训练 AI 模型,这意味着迁移学习和一站式学习,而利用更少的数据训练 AI 模型对于扩展 AI 来说至关重要。IBM 还在把 AI 的训练与推理两个过程结合起来,这就是 Project Debater。可信 AI 意味着公平性、可解释性和可靠性,也意味着要追踪应用中AI的生命周期或“血缘”。在扩展 AI 方面,IBM 正在用 AI 管理 AI,一个初始的例子是 IBM Watson Studio,用 AI 自动选择适用于数据的 AI 算法。
其次,在混合云和关键任务应用方面,Ginni 指出已经有20%的企业应用在数字化重塑第一阶段迁移到云环境中,这一阶段以面向客户的应用和新应用为主,而其余80%的企业关键业务应用则需要在第二阶段完成上云,这就需要更好的混合云环境。Ginni 指出,企业上云正从第一阶段的新应用开发驱动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关键任务应用转型驱动。
对于第二阶段的企业转型来说,挑战包括:需要继承已有的投资;满足监管、法规遵从、数据、地理位置等独特需求;以及从第一阶段遗留下来的10-15种多云资源。因此,Ginni 强调第二阶段的云目标很明确,就是混合云、多云、开放、安全和统一管理。
Ginni 宣布了欧洲一家大型银行 BNP Paribas 全行迁移到 IBM 混合云,一家大型金融平台 Santander 也将迁移到 IBM 混合云,名单还包括 Lloyd’s、Westpac、Allianz、American Airlines、Anthem Insurance 等,全部是关键业务开始向云迁移。
Ginni强调,第二阶段的迁移将是联合创新(co-creation),为此IBM提供了IBM车库(IBM Garage)和IBM车库方法论,IBM与客户一起通过设计思维、敏捷工程、原型开发和 DevOps 等共同完成迁移。也许这些概念都不陌生,但 IBM 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让所有这些原型马上从实验和测试环境进行入到规模化的生产环境。而这就意味着开放开源,包括对容器、Kubernetes、微服务技术的投资,以及为什么 IBM 在去年收购了红帽。
在 think 2019上,Ginni 发布了帮助企业关键业务上云的IBM端到端服务,涉及23项具体的服务,包括咨询、迁移、构建和管理。而在产品和云方面,Ginni 重点发布了可以连接任何云平台的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 云集成平台,以及最高安全级别的 IBM Hyper Protect。
最后,在信任方面,Ginni 强调,信任是技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将是这个时代的差异化之处。为此,IBM 推出了 IBM 信任与透明原则,该原则首先认为所有的技术目的是增强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其次是数据归属权在于企业,第三是所有创造出来的技术必须是开放、可解释和无偏见。
Ginni 在 IBM think 2019上的主题演讲相当深刻而务实,因为其内容涉及到了80%的企业关键应用如何转型、如何上云、如何结合 AI 并创造价值等当下最具挑战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后的关键课题。正如 Forrester Research 的2019预测:2019将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实用之年,即通过更加现实、可实践的步骤,为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
去粗取精,我们看本届 IBM think 大会有哪些亮点。
一场人与 AI 的辩论赛,Debater 败了!
这是 Debater 二次亮相。
继深蓝和 Watson 之后,Debater 是 IBM 寄予厚望的又一重量级产品,2011 年由 Noam Slonim 提出,2012 年开始研发。类似深蓝之于国际象棋、Watson 之于知识问答,Debater 的研究目标即在辩论比赛中击败人类。
在此之前,Debater 曾在 2018 年 6 月 12 日首次与人类进行公开辩论,当时的对手分别是 2016 年以色列辩论冠军 Noa Ovadia 和以色列国际辩论协会主席 Dan Zafrir。结果一胜一负,即使人们已经「见过世面」,但当时仍引起不小的震惊。
事实上,Debater 的研究仍不脱离 Watson 的研究思路,即搜索海量知识库。IBM Project Debater 负责团队曾表示:Debater 采用了 IBM Watson Text to Speech 和 Speech to Text API 语料库,涵盖 3 亿多信息来源,包含 2011 年以来全球商业、法律、学术和政府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使用的主流报纸和杂志中的文章(包括维基百科)。在本届 think 大会上,据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Noam Slonim 表示:「从去年 6 月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这个 AI 系统,…… Debater 的源材料现在已经扩展到了 2018 年底的最新资料。」
当然为了开发 Debater,IBM 研究团队还必须赋予这个系统三个 AI 功能:
在这次 IBM think 大会上,Debater 与人类辩手——2016 年世界辩论决赛选手 Harish Natarajan——进行对决。辩题为「政府是否应该资助学前教育?」
辩论胜负的规则为:在辩论开场前,800 名现场观众会根据辩题进行第一轮投票,在辩论结束后再次进行投票,跑票(改变观点的人)数少的一方为获胜者。最终,支持 Debater 所持正方论点(也即统一政府应资助学前教育)的观众由初始的 79% 减为 62%;而支持反方论点的比例则由 13% 变为 30%。Debater 败给人类选手 Natarajan。
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最终依然有 62% 的观众支持正方论点,这说明 Debater 的辩论能够让观众收获更多的知识。Debater,虽败犹荣。
但另一方面,和 AlphaGo 不同的是,Debater 的系统并不是基于强化学习,因此它的辩论能力似乎不会随着辩论次数的增加而得到改进。换句话说,这次辩论赛除了表演外,没别的用处。
Watson Anywhere
12 日,IBM 公司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 Ginni Rometty 在主旨报告中推出了「Watson Anywhere」,即以微服务的方式、基于开源的 Kubernetes 技术,在任何云环境中运行 Watson,包括 IBM 云以及其它公共云、混合云或多云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是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阿里云还是 IBM 云,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Watson 微服务都能跑。这就使得那些使用 Watson 服务的企业能够突破云服务提供商的限制,在数据存储的任何地方灵活地部署其 AI 产品。
事实上,此前 Watson 已经能够运行在多种公有云环境中,在 IBM think 2019 上的发布则主要是把 Watson 带到私有云平台,为私有云数据构建一系列全新 Watson 微服务,这些服务基于开放的源代码技术,可以轻松实现跨云环境扩展。
Watson 跨云服务背后的理念则是 Ginni 在演讲中提出的「数字化重塑 2.0」:「数字化重塑的第二篇章,将以企业驱动为主,具有三大维度特征——扩展数字化和 AI 规模、混合云以及关键任务应用,这些之下是可信的基础设施,而 IBM 有责任引导这一进程。」
她强调,企业 80% 的时间都在制造数据,如果没有 IA(信息基础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就不会有 AI,AI 需要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
伴随着 Ginni 的演讲,截止 12 日中午 IBM 股价上涨约 1.4%,该股今年已经上涨了近 20%,而这一趋势似乎仍在继续。
IBM 5 in 5
IBM 5 in 5,即 IBM Research 全球实验室做出的 5 项将在未来 5 年内从根本上重塑业务和社会的技术。这是一个已经历时多年的活动,每个研究人员在 5 分钟内向公众讲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
例如去年,IBM 5 in 5 包括了教室能够学习你、个性化本地购物将击败网购、使用 DNA 测试进行医疗诊断、数字监护保护个人安全、智慧城市等。
今年的五项技术则主要集中在食品供应链上。如 IBM 的宣传所说:「未来五年,地球人口将在历史上首次突破八十亿。我们错综复杂的食品供应链在已经承受着气候变迁和水资源匮乏的压力下,未来仍将经受进一步的考验。为了满足未来更多人口的需求,我们需要全新的技术和设备,需要科学上的创新和突破,还需要对于食品安全的全新思考。」
这五项技术分别为
1 农业领域的「数字孪生子」将有助于用更少的资源,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
你如何给一个从未踏足银行的农民提供信用贷款?答案是数字化以及对农业全方位数据的采集,包括从土壤质量到拖拉机驾驶员的技能,再到市场上出售的甜瓜价格等。这种数字化技术对行业的全方位渗透、刻画、塑造就像创造了「数字孪生子」(Digital
Twin)。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这些数据准确地预测作物产量,反之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授予信贷所需的数据,从而帮助农民实现拓展——或许,树木终究会结出财富的果实。
2
信息透明预警:区块链技术将有助于减少食品浪费
五年之内,我们将消除食品供应链中许多代价高昂的未知因素。从农民到杂货店供应商,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将确切地了解种植、订购和运输等信息。当区块链技术、物联网设备和 AI 算法结合在一起,食品浪费将会大幅减少,最终出现在消费者购物车中的商品也将变得更新鲜。
3
绘制微生物组基因图谱:保护我们免受有害细菌的侵害
未来五年,全球各地的食品安全检查员将会获得一种超能力:利用数百万种微生物来保护我们的食物。这些微生物(其中一些对人类健康有益,而有一些则不是)将会在农场、工厂,以及食品商店中使用。借助一种让我们可以经济且高效地分析微生物基因组成的新技术,微生物将会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我们所购买食物的安全信息。
4 餐盘侦探:AI
传感器将能够检测家中的食源性病原体
五年之内,全世界的农民、食品加工商、食品商店,以及数十亿的家庭厨师将能轻松检测食物中的危险污染物。他们所需的仅仅是带有 AI 传感器的手机或工作台。IBM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功能强大的便携式 AI 传感器,它可以在任何可能出现食源性病原体的地方进行检测。这些移动式细菌传感器可将病原体检测的速度从几天时间缩短到几秒钟,让食品供应链上下游的人们可检测有害的大肠杆菌 (E.coli)
或沙门氏菌
(Salmonella),以避免细菌的爆发。
5 对塑料「动手术」:一种彻底的新型回收利用工艺,将让旧塑料焕发新生
未来五年,垃圾处理和塑料制品生产的方式将会彻底改变。牛奶盒、饼干盒、购物袋和奶酪包装袋等所有东西都将是可回收的,聚酯制造商将能回收垃圾并将其变成有用之物。VolCat 等创新技术将推动这种转变,作为一种催化化学工艺,VolCat
可将某些塑料(聚酯,Polyesters)分解成为可直接送入塑料制造机器,用于生产新产品的物质。
代码响应
大会中,IBM 还宣布了名为「代码响应(Code and Response)」的新部署计划,即在四年时间里投入 2500 万美元,把在 IBM「代码行动(Call for Code)」大赛中开发的部分开源技术部署到最有需要的社区当中。
「代码行动」是 Ginni 于 2018 年 5 月 24 日在巴黎 Viva Technology 大会的主题演讲中宣布的一项全球倡议。简单来说,即利用 IBM 云计算、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建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持久性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公益与利益双收的活动。一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如何减少和应对火灾、洪水、飓风、地震、海啸等对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应当进智进力的全球问题。IBM 如能把全球 2300 万开发人员组织起来共同解决灾难应对问题,其影响将不容轻视。另一方面则很显然,IBM 作为一家解决方案+云服务提供商,在活动举办的同时也培养了用户社区和社会关注。
第一届「代码行动」挑战赛开始于 2018 年 6 月 18 日,在 8 月 31 日结束。有来自 156 个国家 100,000 多位开发者响应了这一行动,创建了 2,500 多个应用来帮助进行防灾准备和救灾。超过 80 家组织成为支持者,在全球倡导、支持代码行动。
中国区参赛人员超过 800 名,12 家组织倡导并支持代码行动。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的「联合救援网」项目荣获「代码行动」全球五强、中国区总冠军。
经过多轮选择,「Project Owl」最终成为「代码行动 2018」的获胜解决方案。
Project Owl
问题:防灾准备和灾后恢复是一项复杂、高强度且成本高昂的事业。为了避免灾难可能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应急响应人员需要在有限的证据下做出关键决策并确保执行。
建议解决方案:Project Owl 是一种软硬件组合的方案,它提供了一个离线通信基础架构,让应急响应人员能够简单地管理灾难的方方面面。它利用了来自可增长的 API 列表和开放数据集(包括 Weather Company、美国红十字会和 FEMA)的数据。移动临时「Clusterduck」网络是一个通过分散在集群中的启用了 Wi-Fi 的物理设备建立的离线通信基础架构,该网络上的人们也可以发送他们的状况、位置和需求信息。Owl 的事故管理能力可通过一个对话接口访问,为疲倦且紧张的应急响应人员提供一种直观的体验。
实现方式:Project Owl 在 IBM Cloud 上融合最新的 IBM Watson Studio、Watson Cloud API 和 Weather Company API,提供了一个通过直观的对话体验进行防灾准备、灾难管理和恢复的有效解决方案。
潜在影响:Project Owl 有节省时间、资金和拯救生命的潜力,因为自然灾难会造成网络瘫痪,每加快一秒响应时间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后续行动:该团队将其解决方案的重点放在那些每年总是受到天气模式自然气候负面影响的地区,比如印度、中国、菲律宾以及美国。
该方案最终将在波多黎各、北卡罗来纳州、大阪及喀拉拉邦等受灾地区部署。而解决方案团队则获得了 The Linux Foundation 的长期开源项目支持,200 000 美元奖金,以及直接对接全球优质 VC 实现项目商业转化的机会。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全球85%的受访企业已经在多云环境中运营,而98%的企业计划在3年内使用混合、多云的服务。不过,已经拥抱多云的企业中,目前仅有41%制定了多云管理策略,只有38%拥有运行多云环境的工具。由于绝大多数流程需手动操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并且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集成工具,这让当下的流程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方面,IBM的眼光是“超前”的。早在十年前云计算刚刚起步时,IBM就提出了跨平台管理的理念,认为IT基础架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是纯粹的私有云,也不是纯粹的公有云,而是混合云。据此,在过去五年的转型过程中,IBM在混合云上更是投入了数百亿美金,除了去年花费340亿美金收购红帽之外,还包括以20亿美金收购 SoftLayer、投入12亿美金构建新的数据中心等。
尤其是对红帽的收购,这于IBM云来说确实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虽然很多人称这是一场豪赌,但是从整体布局到种种场合的声明来看,IBM 自己却是心中有数的。在收购红帽的官方声明中,Ginni 就明确指出,IBM要成为全球第一大的混合云提供商。这基本上是IBM向云计算转型以来,官方喊出的第一个“争当No.1”的口号。
对此,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在接受包括至顶网在内的媒体采访中表示:“340亿美元确实是一次巨额的投入,但这一定是IBM通过综合评估,认为物有所值的结果。”他解释,“具体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互补的业务收购,多云管理一直是IBM的强项,而红帽的加入对于IBM在云计算领域更是极大的强化,可以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深入发展。”
发布多款产品及服务,继续加码多云战略
IBM 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总经理张永健先生去年就在IBM云计算论坛上表示:“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和业务转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BM作为混合云市场的领导者,凭借独特的云技术以及跨行业的实践经验,为客户提供了从云战略规划、云应用构建、云迁移、云管理及合规安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创新、定制化的服务为企业的上云之旅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IBM 一直凭借自己在行业方面的能力、方法和技术,从云规划、云构建、云迁移、云管理、治理和优化等方面,推动企业上云。比如:推出针对混合云环境的企业级公有云(在全球六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超过60个数据中心),在私有云方面推出了 ICP 平台(IBM Cloud Private),同时还在去年以 IBM Cloud Private 为执行平台,推出了多云管理工具(Multicloud Manager),让企业能够利用统一运维控制台连接公有云及本地环境。
而在 think 大会上,IBM 又宣布推出了一款新的云集成平台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 以及多个全新的云服务。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 是 IBM 新混合云战略的主要基础,可以跨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系统连接应用、软件和服务。平台在同一个开发环境下汇集了一套全面的集成工具,让开发人员只需一次性编写、测试和保护代码,就可以将其部署到最合适的云上,供重复使用。这将帮助企业在满足安全性和合规性需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更迅速地将自己新的能力推向市场 。
搭配全新的产品,IBM 还推出了全新的 IBM 云战略与设计服务(IBM Services for Cloud Strategy and Design),以及全新的多云管理服务(IBM Service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分别帮企业从设计、迁移、集成、路线图到架构服务构建云战略,并简化在不同云服务提供商、本地环境和私有云上的IT资源管理。
IBM表示,全新的服务将利用 IBM 的 Cloud Innovate、自动决策加速器和 IBM Cloud Garage 等,在应用开发、迁移、现代化及管理方面支持客户进行联合创新和扩展创新。
联合创新也是 Ginni 在演讲中多次强调的,她认为这是企业数字化重塑2.0阶段要实现业务迁移的核心。对此IBM所提供的IBM车库(IBM Garage)和 IBM 车库方法论,正是要与客户一起通过设计思维、敏捷工程、原型开发和 DevOps 等共同完成迁移,帮助企业采用最新技术,用更快、更敏捷的方式构建应用、迭代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快速实现数字化及创新的价值。往小了说,它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场景问题,往大了说足以帮助企业业务“改头换面”,并且这样的改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
IBM 大中华区企业与商业业务部总裁郑小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强调:“服务与咨询对于企业部署新技术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标。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企业在边交流、边设计、边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敏捷迭代的方法论,把技术落在商业应用场景中,真正解决企业痛点,这才是完整的闭环。”他表示,“一手技术、一手咨询和服务,这也是IBM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多年来的优势之一。”
突破云提供商限制,Watson Anywhere 的前提也是多云
再回过头来说云计算,在 IBM 看来,它不过是一个基础平台,只有在云之上部署好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工具,并构建相关应用,服务于业务与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数字化重塑。而这,也与 IBM 第四次转型战略相呼应——即以云计算为平台,认知计算为解决方案,专注于行业。
谈及认知计算,Watson 一直是 IBM 在认知计算(或者说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筹码,而今年 think 大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围绕于此。在大会第一天,Ginni 就宣布,IBM Watson 人工智能服务将可应用到任意云平台,从而使企业能够突破云提供商的限制,在数据存储的任何地方灵活地部署AI。
IBM 数据和人工智能业务总经理Rob Thomas表示:“数据如此分散,如果你必须通过移动数据来运行每个分析项目的话,那就太浪费了。我们的观点是要将AI带到数据所在的任何位置。”
据了解,企业只需在目标环境和 Watson 上安装 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 容器管理平台,只要持有 Watson 许可,就可以将实例移动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云端,解决自己的商业问题。
IBM Watson Anywhere
可以看到,Watson Anywhere 的前提也是多云。而 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 也是 IBM 多云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核心是为客户提供选择云平台的透明性,通过将 Kubernetes 容器编排管理器与私有映像注册表、管理控制台和监视框架结合到一起。
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情况不尽相同,具体到政策环境、转型进程以及对技术的需求和使用程度也有所区别。比如,由于先发优势,很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扎实完成了数字化重塑的第一阶段,并开始迈向第二阶段。而在中国,由于信息化进程和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多大型企业都仍在向数字化1.0迈进。陈黎明表示,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企业可能要用“蛙跳”的方式,从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几个步骤同时进行。
“这时候如果企业每个模块之间都是独立的,就很难拼凑出一个蓝图,企业需要一个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才能实现最终的转型。”陈黎明说。这也是他在上任之初就提出针对中国市场的“3+3战略”,并强调 “Made for China“ 的重要原因。
具体谈到云计算,陈黎明透露:对于私有云,IBM ICP 平台在中国发布不到一年以来,已经被不少企业采用。比如福耀玻璃采用 ICP 打通了生产设计等流程,将设计到研发生产周期从24个月缩短到6个月;基于 ICP,某汽车厂商构建了车联网智慧出行云平台,提供高效的用户出行服务,显著提升了用户出行体验和品牌满意度。而对于公有云,虽然在中国市场的落地过程略显坎坷,但 IBM 仍然会坚定地推进,并且矢志不渝。
“就像我们看到天鹅在水面轻松浮动,实际上脚在水下不断扑腾。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加快速度,实现落地。”陈黎明表示。
换句话说,2019年将是 IBM 通过技术落地助中国企业“蛙跳”式迈向数字化2.0的重要一年。
究竟开源这件事对IBM有多么重要,以至于 Rometty 要亲自站台并担任对话环节主持人?在2018年,IBM 还耗资340多亿美元收购了 Red Hat 红帽公司,这是一家专注开源领域长达25年之久的软件公司。然而,可能令外界意外的是,收购红帽公司并不IBM唯一在开源软件方面的投入。实际上,IBM对开源领域投资可以一直追溯到 Linux 时代,而著名的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的70%以上都是开源的,包括了700多个开源组件。
在广泛的范围内,IBM 参与上千个开源项目和社区。除了大量采用开源代码外,IBM还是向 GitHub 组织和代码库提供开源代码贡献最多的公司之一。
IBM 对开源项目的重大贡献包括
大胆押注开源二十年
IBM 对于开源开放的承诺以及实践,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想像。IBM 是很多开源社区的创始成员和最高级别会员,是很多开源项目和社区的肇始者以及战略支持者,包括 Linux、Apache、Eclipse 等,IBM 一直在推动开源协议、开放治理和开放标准。1990年代,IBM 为支持 Linux 而缴纳了10亿美元的专利费,并提供技术资源以及资助了2000年 Linux 基金会的成立。
1999年,IBM 帮助创建了 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供了上万行代码和资源以支持 Apache Web Server Project。IBM 是 Apache 软件基金会的创始参展合作伙伴之一,帮助塑造了开源许可和治理规范,并为众多项目做出了贡献。自推出 Apache 软件基金会以来,IBM 员工一直在组织内部和 Apache 软件基金会董事会担任领导职务。二十年来,Apache 软件基金会上有近200个项目,包括 Web 技术、XML、Web 服务、文档处理、移动、云、大数据和分析、无服务器和消息传递等,显然 IBM 一直在创建和领导开放环境下的合作与创新。
一个典型的但可能不被很多人注意到的例子是 Eclipse 开源项目和基金会。2001年,IBM开发了Eclipse项目并引导了2004年 Eclipse 基金会的成立。IBM 向 Eclipse 开源项目贡献了大量的源码、开发者以及开源协议的法律咨询援助,今天的 Eclipse 作为一个 Java 开源开发平台,还能以插件方式集成使用多种开发语言,支持包括C/C++、COBOL、PHP、Android、Python、R 等等。著名的 IBM 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 就是基于 Eclipse,它是 IBM Java 开发工具系列的基础。
2019年2月是 Eclipse 基金会成立15周年,Eclipse 基金会执行总监 Mike Milinkovich 撰文称:在2004年 Eclipse 基金会成立时所形成的开源社区运作模式,今天已经非常为人所熟知,而2004年的时候其实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
Eclipse 基金会成立的时候有50个创始成员公司,包括 IBM、SAP、HP、Intel 等,而今天已经发展到275个,其中 IBM 和 SAP 一直是战略参与者;Eclipse 基金会成立初期只有12个开源项目,今天已经发展到360个,开源 Committer(对开源项目核心模块和系统架构有较大代码贡献者)从最初的150名(基本上全是IBM工程师)到今天的1600多名广泛的代码贡献者; Eclipse IDE 集成开发环境已经从最初的桌面软件开发工具,发展到今天支持物联网、自动驾驶、地理空间和云原生 Java 运行时等丰富的开发应用场景;2018年,随着 Java EE 从 Oracle 迁移到了 Eclipse 基金会的 Jarkarta EE,Eclipse 的项目达到了历史新高。
不要忘了,在2001年的时候,IBM 向 Eclipse 开源社区贡献了当时价值4000万美元的软件代码(IBM VisualAge)给当时刚成立的 Eclipse Consortium 协会,该协会当时已经聚集了150家领先的软件开发工具供应商,超过63个国家的1200多名独立开发者已经参与到 Eclipse 协会的运作。Eclipse 的初心是为所有开发者提供一个单一、统一体验的软件开发流程和集成包括测试、性能调优、排除Bug等所有软件开发任务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当时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工具供应商都参与到了 Eclipse 项目中。
2001年的时候,来自 IT 咨询公司 Illuminata 的分析师 James Governor 就此评价道:这是IBM最大胆的开源“赌注”。Eclipse 免费面向开发者,它对软件开发的意义,不亚于Linux对于操作系统的意义。而 IBM 则在开源 Eclipse 的基础上,提供商用开发工具和服务,以支持业界广泛开发基于Web Services、XML 和 J2EE 的 e-business 商业应用。而基于 Eclipse 的开发工具可以同时运行在 Windows 和 Linux 系统之上,开发者再也不需要在 Windows 上开发 e-business 应用再移植到 Linux 环境中,而是可以直接面向 Linux 环境进行开发。Eclipse 显著增强了 Linux 开发者的生产力,并让开发者可以开发面向企业环境的商业应用。
建立开放治理的生态
IBM 开放技术 VP Todd Moore、IBM 开放技术杰出工程师及 CTO Chris Ferris 联合撰写及定期更新 IBM 开放技术方法论文档,该文档的2018年10月更新版指出:IBM 通过所有的开源努力学到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些开源努力可以实现包容性和开放式治理的社区,往往能吸引最大的生态系统和最广阔的市场。
IBM 认为,开源软件项目和社区固然重要,但开放治理更加重要。许多开源项目由一个人(或供应商)运营,并且在治理方面非常封闭,严重限制了其他人的贡献;其它项目更热衷于外部贡献,但在制定技术战略和方向时仍然是封闭的。一旦开源项目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通常将达到一个临界点,此时如果没有开放式治理,用户就会意识到被供应商锁定甚至放弃项目的更大风险。用户和贡献者都希望在决策中有发言权,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没有被听到,那么项目会失败或分叉。这通常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社区崩溃。
现实情况是,在开放式治理下管理的开放式技术项目,例如通过 Apache、Eclipse、Mozilla 和 Linux 等组织运作中发现的开放式治理,显然会更加成功、寿命更长,并且风险低于由单一供应商控制的项目,或者在治理方面更严格。IBM 经常参与由单一个人或供应商所控制的开源项目,帮助他们看到开放治理的价值以及更大成功的可能。如果IBM能够有效地将项目带入开放治理,就会大幅增加投资以帮助确保项目的成功,并努力发展社区和生态系统。
IBM知道水涨船高,光 IBM 自己的成功是不够的,IBM 需要确保许多企业能够成功,从而以保障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这降低了为IBM自己,更重要的是降低用户拥抱开源所带来的风险。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企业用户都倾向于优先选择开源而不是专有产品,因此第一步是尝试集成自己的开源堆栈,然而当企业一旦通过实践了解到其中的挑战,通常会转移到与具有深厚技能和经验以及对相关社区有透彻了解的开源技术供应商合作。
IBM 还相信,一旦企业用户踏上了开源之旅,就需要一个能够帮助他们不断集成开源技术的合作伙伴,同时合作伙伴还要有能持续影响开源社区的能力。企业用户希望其开源合作伙伴能够理解企业级环境以及企业的长远利益,再通过影响和引导开源社区的技术方向和进程,与企业的自身利益相匹配。
IBM 对开源的承诺和贡献在业界是长期、持续而超越想像的。IBM 服务于许多开源基金会董事会,包括 Linux、Eclipse、Apache、CNCF、Node.js、Hyperledger 等,成千上万的 IBM 员工在使用和贡献开源软件。IBM重视并致力于开放治理,因为IBM认为这是确保开源项目长期成功和可行性的最佳方式。IBM 开发人员每天都在重要的开源项目中工作,每个月都为数百个开源项目做出数以千计的贡献。
让所有人都受益
与很多的印象相反,所有 IBM 参与的开源项目和社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方参与、开放治理。这是因为单一参与者的开源项目,风险极高。不久前,Facebook 宣布将停止 Parse(一个流行的移动开发平台)项目,这导致成千上万的开发商陷入困境。还有很多情况下,开发人员发布了一些很酷的功能作为开源发布,然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最终放弃或忽略该开源发布。
IBM通过密切关注项目的五个方面来评估开源项目:
1)负责任的许可。显然,IBM 希望了解与该技术相关的开源许可。
2)可参与的提交流程。IBM力求确保有一个明确定义的流程来欢迎外部贡献者的贡献。
3)多样化的生态系统。IBM确认有多家供应商和 ISV 正在提供基于该技术的产品。
4)参与社区。IBM要求有一个流程来增加其他贡献者在社区中的技术影响力。
5)开放治理。IBM评估治理模型以确定是否真正开放。
当然,IBM 也会研究技术并评估是否存在架构适合性,但技术通常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修复和改进。关键是 IBM 要确认是否有足够的积极因素来保证投资,以帮助项目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治理,从而让所有人受益。IBM已经展示了在开源领域推动创新的持续承诺,提供基于开源的广泛产品组合,并围绕最关心的开源项目帮助建立可持续,蓬勃发展的社区和生态系统。
IBM 相信在开源领域的领导地位对客户来说具有差异化的价值,以至于IBM甚至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IBM is Open by Design”(IBM 为开源而设计)。
专注于企业
IBM 对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开源项目进行了安全性、可扩展性、稳健性、在线升级、全球化、文档、持续集成等方面的大量投资并交付到项目中。IBM 还投资那些能够将 IBM 创新集成到项目功能的开源开放项目。IBM 在其它重要方面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营销、布道和各种董事会级别的委员会活动。IBM还经常引领定义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的工作,这对于任何开放技术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除收购红帽公司外,IBM 在过去五年中投入了近10亿美元,并投入了数百个开源开发、营销和布道资源。IBM发起了许多开源开放项目,不知疲倦地帮助开源组织及其托管项目来定义并取得成功。IBM这样做是因为IBM从这些项目和组织中获得的价值超出了开源软件本身,其中大部分收益来自充满活力的社区和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围绕开放技术的重心来进行开发,而IBM产品的成功与所投资开源项目的成功成正比。
IBM专注于推动互操作性、可移植性以及对企业最重要的许多能力。IBM还专注于为上游贡献IBM创新,并且当它与 OpenStack 等战略项目价值相当时,就将其封装起来并对外通过API和SPI提供交互以方便企业用户使用,IBM将确保这些技术定义的接口(API和SPI)是完全公开的。
IBM努力不创建“IBM Hyperledger Fabric”或“IBM Kubernetes”这样的分叉代码:IBM 区块链平台中的 Hyperledger Fabric 与 Hyperledger 组织发布的 Hyperledger 结构相同,IBM 集成到 IBM Cloud 中的Kubernetes 与 CNCF 发布的代码相同,IBM Container Service 中包含的 Docker 与该社区发布的 Docker 相同,Cloud Foundry 与 Cloud Foundry Foundation 发布的代码相同。IBM 的增值之处在于,集成了所有这些开源功能,以实现 IBM Cloud。
IBM 对战略技术的社区代码进行投资,并确保在上游进行补丁和增加新特性,而不是增加额外的复杂性或需要依赖IBM独立维护不同版本的工作。当IBM希望添加能够利用IBM(或其它公司)不同功能的可扩展性时,会在社区中创建必要的API或SPI。IBM还投资确保这些扩展点不会被滥用以形成被锁定的可能性。
正如 IBM think 2019“开源:企业的未来和创新的基石”分论坛上嘉宾所一致认同的:开源软件正在吞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