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策者
  • 部署者
  • 开发者
  • 运营者
  • 多云管理
  • 安全合规
  • 成本
  • 业务连续
  • 云迁移
  • 容器
  • 开源
  • 微服务
  • 自动化
  • 数据管理
  • 云原生
  • 敏捷开发
  • 人才
  • 应用集成
  • 敏捷集成
  • 边缘计算
  • 混合云架构
  • 决策者 的相关问题:

    1.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混合云平台?

    答:Cloud Pak建立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其中包括企业就绪型 Kubernetes容器平台红帽OpenShift和优秀的企业Linux平台红帽企业Linux等;旨在帮助客户实现随时随地运行任何应用的愿景,企业只需一次性构建关键任务应用,就可以在主流的公有云或私有云上运行,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云。

    2.企业如何评估自身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

    答:要评估企业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首先要搞清楚不同云形态的特点,比如公有云的优点是成本低、敏捷、灵活、使用方便,私有云的优点是可控、安全、高可用。其次,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业务复杂性、业务多样性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有云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业务需求,可以按需付费,降低使用成本;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对安全合规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公有云往往是不够用的,可以选择把与用户连接的非敏感数据放在公有云,以提升用户体验,把核心系统及其敏感数据放在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以满足监管和合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比如运行周期、服务质量、安全合规等,以不同的方式细分云工作负载。这意味着,混合云将是企业平衡创新、安全、成本等因素的“最优解”,将成为未来企业构建IT环境的基调。而如何在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数据中心之间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统一管理也将成为企业将面临的新挑战。

    3.云计算要求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在人员能力方面的挑战大如何解决?

    答:传统的IT人员,开发团队和基础架构团队保持独立。而在一个混合环境中,技能不再是诸如配置服务器之类的单一技能组合,更多地是与每个人如何使用基于云的工具来管理和监控可伸缩性有关,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需要同时具备新的技能和旧的技能。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对内部人员进行能力培养还是从外部引入新的人才,都将是不少的成本投入。而这,也是阻碍企业采用新技术的一大阻碍。因此,拥有更低门槛、更丰富功能和工具的技术平台也许会成为企业解决人员问题的选择。
    比如,IBM Cloud Paks提供的就是提前预先集成的容器软件服务,简化应用部署和管理,并且可以一次构建、随处运行,允许用户非常快速、轻松地把应用部署到基于Kubernetes 的容器编排平台上。除此之外,IBM Cloud Paks还集成了大量的数据管理、人工智能、自动化、多云管理等相关技术和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的使用门槛。

    4.架构设计中,敏态与稳态需求怎么权衡?

    答:在上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应用系统能够上云,哪些系统不上云。简单的原则是,重负载、IO高、响应时间要求高的系统不适合上云。业务系统上云,不是为了上云而上云,最重要是要能够发挥出云的特点,达到云原生的效果,实现CI/CD,开发运维一体化敏捷管理。
    如果关键系统要上云,那么一定要保证后台架构的稳定性,具体可以采用基于微服务的混合多云架构,当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可以把应用快速迁移部署到另一个环境。同时,这也是满足前端业务敏捷响应和快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5.混合云是企业实现业务自动化的必要条件吗?

    答:混合云不再是一种战术上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战略途径,可帮助企业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IT 领导者必须精心设计混合多云环境,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设备联系起来,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业务自动化方面这就需要可提高生产力并提供支持创新,同时兼具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平台。 IBM Cloud Pak for Automation 是开放并可扩展的智能业务自动化平台,提供内容捕获、内容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决策管理的能力。这些功能运行在整合、统一的容器中,不仅提升了企业流程自动化过程中的部署、运行和管理问题,同时提供了全新的 围绕业务自动化的洞察力,并从收集到平台上运行着的各类流程自动化数据 加以分析,进一步优化运营。

    6.实现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自动化,需要什么样的底层架构做支持?

    答: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自动化主要聚焦在内容捕获(Capture)、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流程管理(BPM)和规则决策管理(ODM)的解决方案。这些功能运行在统一的容器中,可以提升企业流程自动化过程中的部署、运行和管理问题,同时收集到平台上运行着的各类流程自动化数据并加以分析,提供企业全新的围绕业务自动化的洞察力。这些业务洞察为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IBM Cloud Pak for Automation 是开放并可扩展的智能业务自动化平台,提供内容捕获、内容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决策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端到端的能力。另外,企业可以借助RPA结合机器学习和Cloud Pak for Automation的组合,结合知识型员工,增强员工和数字劳动力队伍。以增强人工智能导向决策的超自动化为目标,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业务连续性和一致性。在Gartner2020年科技发展趋势报告中,超自动化会是引领下个十年的十大科技重点之一。

    7.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迁移方案?

    答:一般来说,云迁移会涉及以下几个环节。评估设计:评估现有的系统架构,充分考虑对迁移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估方案作出整体迁移方案设计;测试验证:通过POC测试、性能测试验证迁移方案的可行性,确认网络带宽、迁移时长、迁移工具等方案细节;环境部署:在目标部署方案中的资源,并完成相应安全策略配置,对目标环境、迁移链路做联通测试;迁移上线:执行迁移操作,完成数据、文件、主机、大数据等的迁移,做完成的业务功能验证,将线上流量切换至目标环境;云上优化:根据云上的监控数据和需求痛点,做云上的系统优化,适当考虑用户系统的适配性优化。

    8.企业上云步骤有哪些?

    答:企业上云工程比较复杂、繁琐,可能需要从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建模,到业务流程的重构,再到应用系统的适配云化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环境构建,一环扣一环,因此,需要上层领导重视、中层主导、下层实施,建立一体化的推进组织,才能更好的完成云化建设。同时,企业也要根据不同的系统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策略、完成业务流程完全重构,开发新的业务系统,采用新的技术上云。
    比如,有的企业会专门相关对项目组甚至部门制定整体计划,并负责推进执行、协调各方资源、各部门、以及技术提供方等共同推进计划。
    在部署实施阶段,基础设施需要根据云计算整体规划、资源池方案、实施工艺、系统资源需求清单等,构建云计算资源池、供给资源,提供应用系统上线基础环境。在数据迁移过程中,需根据旧系统需求,做数据清洗、转换、迁移进入新系统环境,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数据库迁移(如ADG、MySQL主从同步等)方案、存储同步方案(NAS、SAN等)、工具迁移方案进行数据迁移工作。
    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前,要完成各类测试,部署完成后再将业务切换至新系统运行,这期间可能涉及多系统联合上线,应做好上线失败后的回退方案;网络切换过程中,需留意网络访问关系开通、DNS切换等网络切换工作;在平台切换中,会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启动、运行,需保证迁移环境的系统部署一切正常;应用切换中,涉及外部关联应用系统的切换、本应用的切换等等,最后还要做业务验证。

    9.企业上云对第一需求是确保数据留存本地以满足合规性要求,如何选型?

    答:数据留存本地并且要上云,优先选择私有云。而如果还要保持业务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可以构建混合云。混合云可以使企业灵活地在不同选项之间切换,同时也可以灵活更改供应商和服务。但是,只要上云,企业就无法避免数据的跨云迁移,由此在数据一致性、低时延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安全方面,牵涉到各个云服务商的安全能力差异、企业自身对安全的要求,以及各国法规遵从等综合因素的难题。
    IBM Spectrum Virtualize 可以兼容多于450中现有的磁盘系统,也可以兼容AWS、阿里等云平台,让本地的数据可以与混合云的数据进行顺畅交互,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同步。同时,这款解决方案支持Cloud Pak封装方式,集成非常方便。

    10.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上云方向?公有云及混合云?

    答: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云的方向,既要满足监管的要求、业务的需求,也要考虑自身能力,切不可选择与自身技术实力不匹配的方向。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高,IT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一般都会选择自建私有云,同时会考虑输出部分云计算能力给其他分子公司,以及中小微企业使用;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要小,可以选择技术厂商提供的混合云或者行业云服务,出于数据考虑,可以将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中,其他系统使用公有云或行业云部署,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
    对于对微小企业来说,由于对于成本比较敏感,IT投入比较少,可以选择把业务部署在行业云或者公有云,甚至完全托管在其之上,将精力聚焦在业务发展上,用最小的成本承载更多的业务。
    其中,特别强调一下对监管要求明确的企业,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有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对于系统的高可用级别、灾备能力、数据安全等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使用安全等保三级及以上的云。

    11.将现有系统迁移到混合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云迁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数据中心应用、业务系统、各类数据迁移到云平台,还需要确保应用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企业的业务系统在上云时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步骤逐步上云。下面总结几种策略:
    第一种,从外围应用到核心应用。比如HR系统、办公OA、邮件系统、考勤、日志管理等非核心应用,可以先做系统改造或者直接使用云应用;随后,再对一般交易性系统进行重构或云化,比如渠道类网站、监控、呼叫中心等等;最后,才是核心的交易类系统,如网银、手机银行、信贷、财务会计、代收代付等系统。
    第二种,从简单到复杂。先从WEB服务器、应用AP服务器入手,建立对应的资源池,实现云化部署,再建立云数据库、分布式云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云化,最后逐步将所有基础设施都进行云化部署。
    第三种,从核心应用到外围应用。比如说,一些银行机构,在构建新一代核心系统时,会集中所有力量对核心系统进行重构,然后逐步下线旧系统,慢慢完成云化改造。

    12.传统应用云化过程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YL新增及回答

    答:应用程序重构是在不更改其外部行为和语义的情况下重构现有代码的过程。 当前,重构通常是手动完成的,并且昂贵,费时且容易出错。在应用迁移上云方面,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提供IBM Transformation Advisor 应用上云分析工具,分析现有应用代码与实现技术,评估上云迁移的难度与工作量,给出指导与建议。同时Transformation Advisor能够加速您的应用上云部署流程,自动生成缺省配置文件。
    最近,IBM 发布了Mono2Micro,它可以通过使用AI自动执行应用程序重构过程来帮助您加速云计算之旅。Mono2Micro基于IBM Research技术,该技术在应用于应用程序代码和运行时时,会跟踪有关应用程序行为的原因,提取业务逻辑,并确定最佳的微服务候选者。 在考虑编程模型和应用程序数据依赖性的同时,自动生成微服务建议。

    13.何谓应用的现代化?

    答: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应用现代化就是通过引入DevOps,来改变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以加快应用开发,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比如,让传统企业可能需要6个月或者12个月才能推出新应用的版本,现在通过容器化等技术手段几天就能完成。从业务角度而言,对外能够保证应用跟业务和用户之间紧密联系和互动,并根据用户需求迅速完成产品迭代。
    应用现代化或者DevOps不是开发人员用各种开源的工具结合在一起能够构建几个应用就算是现代化了。在企业中小范围实现应用现代化比较容易,但实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应用现代化却很有挑战。应用现代化首先需要一个可扩展的应用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能帮运维人员很好的管理应用,同时让开发人员不需要重复造轮子,通过重新使用各种不同开源组件,能够更快地开发更多的应用。
    应用现代化还有一个关键之处是要引入开源基因和云的基因,将这些基因代入到企业的整个应用开发过程中。在过去的几年中,开源社区和云技术有很多的创新,企业要设法把云以及开源的这些创新纳入到整个企业应用的开发过程之中。

    14.什么是现代化基础架构?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现代化基础架构,就是既支持传统的核心业务,又支持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即“稳敏合一”的基础架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开放-支持通用云接口,支持容器
    安全-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安全、审计、合规的要求
    创新-可以灵活扩展,不断使用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IT支撑
    智能-通过内部算法,支持业务加速
    经济-降低整体TCO

    15.容器及微服务对于应用现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应用现代化

    答:容器中运行的软件比传统运行时环境提供的软件更轻巧、更高效。Kubernetes 是一个面向容器的开源编排平台,它通过提供声明式框架部署、扩展和管理基于容器的工作负载,解决这些管理性挑战。它是业内管理容器集群的热门选择。IBM 选择 Kubernetes 作为其内部和云端容器编排平台,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通过利用内置开发者工具和流程(包括支持微服务功能和无服务器计算),帮助加快构建云原生应用。客户可以在任何云上快速构建应用,而现有 IBM 中间件客户则可获得最直接的现代化途径。

    16.企业在构建云原生应用上需要哪些能力?

    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在云原生应用构建方面,首先能够提供企业级的开源运行时,来保障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在云原生应用的开发过程中,采用容器化的企业级运行时,实现分布式的应用架构部署,满足云原生应用设计的弹性要求和松耦合要求。其次,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同时采用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 实现 DevOps,提供一致性的运行环境,通过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开发团队可以构建部署到 Kubernetes 的云原生应用,实现应用快速迭代与持续交付的DevOps能力,使他们从第一天起就可以专注于业务问题。

    17.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两种异构的应用如何打通?

    答: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管理差异性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混合云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对云原生和传统应用之间进行聚合、转换,所以对集成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集成工具满足以上需求。举例来说,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就可以同时支持传统集成样式和新兴集成样式,由于具有很多行业领先的功能,包括 API 集成,应用集成、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这些工具和功能不仅能大大提高IT运营效率和复用率,并在任何位置轻松部署和开发新的云原生应用,帮助IT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除此之外,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还是一个容器化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跨多个云实现应用、数据和服务的互联、打通。

    18.什么是敏捷集成?如何支持业务敏捷性?

    答:敏捷集成是一种基于容器、去中心化并与微服务相结合的集成解决方案方法,它能够满足数字转型所需的敏捷性、扩展性和弹性。敏捷集成架构支持高效的构建、管理和运营,最终能够推动实现数字转型的目标。多云环境下的敏捷集成可以通过基于容器且与微服务一致的分散式方法管理集成现状,从以下三方面支持业务敏捷性,1细粒度部署:采取行动消除瓶颈。降低破坏现有接口稳定性的风险。当您使用容器化将 ESB 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时,敏捷性、可扩展性和灾备能力也有望得到改进;2分散式所有权:帮助面向 SOA 的集成团队克服即将推出的所有新服务带来的挑战。借助 IBM 敏捷集成方法,可以分发所有权,并且业务应用团队可以执行集成工作;3云原生基础架构:使用轻量级运行时的云原生方面获取容器化的全新视图。帮助您的 DevOps 团队与环境和总体解决方案有效互动。随着更多解决方案迁移至轻量级架构,这是提高效率的绝佳方式。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旨在支持扩展、安全性和灵活性,以帮助数字化转型。借助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企业能够利用基于容器的平台跨越多个云环境实现集成, 该平台可以部署在内部环境或 Kubernetes 云环境内。 此外,企业还能以多种集成方式轻松连接应用、服务和 数据,覆盖API生命周期管理、应用集成、企业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利用 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集成速度加快 3 倍,同时成本降低 1/3。

    19.何谓混合云?

    答:混合云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场所,它是一种云计算技术的存在形式,由私有云(本地或托管/托管)和公有云的组合而成。不过,混合云并不是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简单组合,而是将这两者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任务的统一调度和编排。混合云让企业可以为合适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工作负载,并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变化而移动工作负载。

    20.混合云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助力商业和运营模式转型,此时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和测试新概念的能力,而又不能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如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来做这种实验,会带来很多安全、合规等方面的问题、成本也很高。如果采用混合云则灵活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也可以方便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第二是优化业务功能和降低成本。公有云非常适用于非生产性应用、灾难恢复和长期保存数据,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业务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保持隔离或对延迟敏感时,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更有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优化成本,同时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21.混合云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优势?

    答:混合云最大的两个卖点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让企业可以享受云时代的技术红利,能快速扩展以应对突发的和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能保留对数据的更大控制权,并可以优化成本。比如,对于敏感信息可以保留在企业防火墙内的自有数据中心内(私有云),而一般数据可以放到企业防火墙之外的公有云上。而在灵活方面,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利用公有云来解决业务连续性问题,在突发需求和私有云发生故障时,利用公有云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

    22.混合云与多云有何区别?

    答:多云是一种部署云的策略,而混合云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多云是混合来自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工作负载需求,但它们之间没有连接或协调,而混合云随混合了不同种类的云,同时实现了统一编排和集成的。另外,多云一定是多厂商的,不会有人告诉你,它提供的是多云,而混合云可以是某一个厂商提供的。虽然没有明确定义这一点,但实践中,多云更多地强调多个公有云的组合,而混合云一定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组合。

    23.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答:首先是安全能力,即使将任务关键型数据移至云端,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免遭任何漏洞和复杂网络攻击影响。其次,是灵活性,获得易于扩展的必要的混合云服务器以实现增长,同时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可协同处理各种工作负载。其三是可靠性,通过面向混合云基础架构的大型机加爵方案和多层存储,彻底改造应用和数据组合。

  • 部署者 的相关问题:

    1.由于RPA低代码的特性,许多企业的科技部门在导入流程机器人的过程中很少提供充分的支援;科技部门推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优势,企业希望这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面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实现运营规模化和加速业务创新,专注给客户带来高价值的体验,必须成为推陈出新的数字化企业,甚至用颠覆性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给客户提供卓越的体验、更快速的响应和即时反馈的结果。
    虽然RPA门槛低,但大型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数量多、且分散,往往信息的整合度不高,所以科技部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借助科技部员工对应用系统和营运流程的熟悉和理解,帮助我们和业务人员快速厘清了细部工作中哪些流程适合智能自动化,同时避免流程机器人的工作与现行资讯系统之间互相干扰。对比以往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有了科技部门的推动,实施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都远低于没有取得科技部门支持的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是日后迈向数字化企业的坚固盘石。

    2.如今,企业都普遍了解如何运用RPA处理重复性的单调任务,实现任务自动化,提升日常工作效率。但是,在建设自动化过程中,企业通常会发现,只有RPA难以实现运营规模化和加速业务创新。企业如何实现智能自动化?

    答:智能自动化运行中,企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扩展到智能决策和数字化运营,为知识型工作实现超自动化。为了帮助企业加速超自动化之旅,IBM建议企业可以借助知识型员工,结合机器学习和端到端自动化工具的组合,增强员工和数字劳动力队伍。超自动化目标是增强人工智能导向决策,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业务连续性和一致性。在Gartner2020年科技发展趋势报告中,超自动化会是引领下个十年的十大科技重点之一。

    3.云上业务部署有哪些难点?

    答:企业上云,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云化架构转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及人才队伍。对此,企业应从上层管理层到中层及下层技术人员,从意识形态上接收并主动拥抱云,理解云的架构、云的特点,建立起适合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培养响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做云化转型;第二,原有的IT架构,难以向云端迁移。云大多以虚拟化、开源技术、分布式技术为主,而原有的大多使用了大型机或小型机、相对重量级的中间件和数据库、以闭源厂商的产品为准,因此无法把现有的系统直接搬上云,必须要做云化改造;第三,原有系统复杂,系统需要重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建立的系统必须要做重构,采用云化架构,使用适合云部署的技术,如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化,同时基础设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池,采用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容器Docker等技术,提供IaaS、PaaS、SaaS、CaaS等云服务。

    4.企业上云如何避免被锁定?

    答:「被锁定」的问题,其实是个实施问题,解决办法是构建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架构。那么,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灵活性和可移植性,以便于之后应用和数据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迁移,为此,使用开源的方法开发云原生应用是提升灵活性和可移植性的一种办法;第二,采用多云策略,充分了解和审视不同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云服务的优势、特点及其之间的兼容性等等,从整体上降低系统风险,提高架构等整体灵活性;第三,可以利用开源技术,打造一个足够开放的云平台,然后使用跨平台工具管理不同云平台组建,实现多云环境之间的协同。

    5.如何对传统烟囱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解耦?

    答:归根结底,架构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要对架构进行解耦也可以以业务为切入点。比如,可以采用“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化,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同时,对这些业务组件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形式向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可用性、可扩展性,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服务发布对整个平台的影响,提高平台的弹性伸缩能力。而在数据层面,也可以通过统一编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用、共通、共享。以此增加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和快速创新能力。
    这就是这几年来微服务架构备受企业青睐的原因。但微服务架构的采用不仅仅是个架构问题,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选型、业务拆分、高可用、集群容错、配置管理、数据一致性、调度和部署等等。对此,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规划,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选型和选择,而不盲从于某种架构或技术。

    6. 如何完成多中心的自动化部署?

    答:IBM混合云存储,通过Spectrum Virtualize,可以实现多中心的自动部署。在中国,有全球的最大案例,整合了某大型金融行业的30多个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平台的自动部署,管理多家厂商的存储设备,真正实现了数据云平台。如果用户需要高性能,可以选择Flash System,既可以实现虚拟化整合,又可以实现高效。

    7.由于RPA低代码的特性,许多企业的科技部门在导入流程机器人的过程中很少提供充分的支援;科技部门推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优势,企业希望这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面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实现运营规模化和加速业务创新,专注给客户带来高价值的体验,必须成为推陈出新的数字化企业,甚至用颠覆性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给客户提供卓越的体验、更快速的响应和即时反馈的结果。
    虽然RPA门槛低,但大型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数量多、且分散,往往信息的整合度不高,所以科技部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借助科技部员工对应用系统和营运流程的熟悉和理解,帮助我们和业务人员快速厘清了细部工作中哪些流程适合智能自动化,同时避免流程机器人的工作 与现行资讯系统之间互相干扰。对比以往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有了科技部门的推动,实施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都远低于没有取得科技部门支持的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是日后迈向数字化企业的坚固盘石。

    查看所有关于部署者的问题

  • 开发者 的相关问题:

    1.技术人员有限,想用容器这么复杂的技术怎么办?

    答:无论是Dokcer还是Kubernetes都是从开源社区成长起来的,因此,容器技术往往带有很多开源软件的特征,它们是社区驱动的、基于开放标准的开源技术,虽然能支持企业快速创新,但产品化程度较低、易用性差。因此,对传统企业而言,要大规模全方位地落地容器技术,门槛相对高很多。要简化其中的复杂度,可以直接使用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成熟软件产品,如此一来,就可以降低对人员对技术要求,并且,由技术供应商负责完成复杂的编排、管理、运维等工作,从中释放的人力还可以专注投入于业务创新。

    2.什么微服务(Micro services)?

    答:微服务(Micro services)是一种架构风格,或者说一种理念。微服务承袭了模块化的理念,把一个大的应用系统按业务功能分解成多个职责单一的小系统,并利用简单的方法使多个小系统相互协作,组合成一个大系统。微服务架构中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零件,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这些微服务通过底层的Services Mesh进行通信,相互协同完成任务。

    3.容器、微服务与混合云如何协作?

    答:微服务是一些功能单一的服务,只能通用接口进行通信,非常适合容器。应该说,正是微服务加容器的方式带来了应用程序交付方式的转变,通过模块化服务可以重复使用并重新连接来实现新的任务。比如,消息传递、App开发和支持的服务化和容器化,让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而且这种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规则和流程进行调度,在混合环境中进行部署,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和提高业务的灵活性。

    4.虚拟机和容器是否能统一调度和管理?

    答:答案是肯定的。过去的容器平台(如OpenShift)主要面向容器平台,以容器为中心,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还有虚拟机负载,不少企业中虚拟机甚至是主流的运行环境——可能由于是传统的应用,或者出于安全和隔离等原因,这些应用部署在虚拟机上。两套不同的平台同时运行但并没有集成,提高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成为不少企业的现实需求。
    面对市场需求,不管是虚拟化平台还是容器平台都在设法提供对对方的调度和管理。比如,红帽的OpenShift虚拟化源就在容器平台(OpenShift)上集成了对虚拟机的管理。OpenShift源自KubeVirt开源项目,使企业能够对由虚拟机、容器和无服务器功能构成的应用进行开发、部署和管理全部在Kubernetes平台上实现。

    5.Kubernetes是什么,它与混合云有什么关系?

    答:Kubernetes (K8s)一个开源的容器编排引擎,可以完成集群管理、集群调度和集群编排等功能,它是开放式混合云的核心。Kubernetes最早是谷歌开发并开源出来,如今已成为针对应用程序的容器集群调度的事实标准,在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Kubernetes的流行是因为云原生应用程序需要保证资源足够灵活,具有足够的弹性,并且可能响应全球规模的负载,这需要像Kubernetes这样的工具来扩展应用程序。实际上,此前容器编排引擎是Swarm、Mesos、K8s三分天下,更早些时候前两者可能比K8s势头更猛,不过,因为技术的先进性,再加上Google公司的加持,K8s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事实标准。

    6.如何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

    答:要实现系统的敏捷部署、弹性扩展、动态迁移、故障自愈、数据更加安全可靠等,就需要系统在上云前做相应的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新系统可以基于微服务框架,进行微服务改造,做到真正的云原生;其次,对于系统部署,除了传统的物理机、虚机部署,还可以使用容器的部署方式,采用主流的PaaS平台,基于kubernetes、mesos、swarm等主流框架,管理容器化的应用,实现开发、测试、运维的一体化管理,打通软件研发管理全流程。
    当然,除了基础设施及业务系统,对于一些通用的基础平台,如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都是上云的方向,并且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在这方面,企业不必重复建设复杂而又庞大的平台,直接使用云上的相关应用和服务,能更好的为业务服务,开发更多的业务场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

    7.什么是Serverless?

    答:未来的应用应该是不依赖于底层的虚拟机,而是建立在一些Serverless的云服务之上。例如,开发一个应用,直接使用云上的负载均衡,调用云上的身份认证,使用云上应用市场的服务,就可以把数据存放在RDS中,然后用云监控进行故障分析,用服务治理进行相关的服务监控及调优,使用DevOps提升效率等等。这种云模型的使用,彻底抛弃了自行申请操作系统并安装中间件数据库的方式,也是应用上云的架构改变。
    具体来说,Serverless架构主要包括BaaS(后端即服务Backend as a Service)和FaaS(函数即服务Functions as a Service)这两种架构,它们没有一直运行的定制服务存在,不占用服务商的计算资源。这和共享单车有些类似,是计算机分时租赁方式,按次按时计价。
    Serverless主要的优势是更低的运营成本、更简化的设备运维,可以提高可维护性以及开发速度。缺点是目前还少有大型成功案例,无法适应所有的场景。

    8.什么是DevOps?

    答:DevOps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涉及软件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持续开发、持续测试、持续集成、持续部署和持续监控。这些活动只能在DevOps中实现,而不是敏捷或瀑布, DevOps是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开发高质量软件的首选方法,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DevOps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持续部署与交付。对组织结构而言,DevOps是部门间沟通协作的一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改善公司组织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感。

    9.OpenShift是什么?

    答:Openshift是一个开源的容器云平台,底层基于当前容器的事实标准编排系统Kubernetes和Docker引擎。OpenShift提供了开发语言、中间件、DevOps自动化流程工具等等丰富的工具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基于容器的应用开发和运营平台。企业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PaaS平台,贯穿CI/CD流程,提高企业IT效率,拥抱DevOps和敏捷开发。红帽公司是OpenShift的最大贡献者。

    10.Openshift社区版和企业版有什么不同?

    答:红帽OpenShift是红帽公司推出的OpenShift发行版,是一个真正的企业Kubernetes平台。相对于社区版,企业版的OpenShift更为稳定和安全,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级的需求。今年5月份的红帽推出了OpenShift 4.4版本,基于Kubernetes 1.17开发,加入了以开发者为中心的平台指标视图和应用工作负载监控功能,针对红帽Operators的监控集成,用于评估混合云特定应用使用资源和成本的成本管理功能以及其他功能。为了进一步消除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之间的障碍,红帽还推出了更多全新功能,以实现在OpenShift上支持新的工作负载,并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8月份,红帽又升级了OpenShift,推出OpenShift 4.5,加入OpenShift虚拟化,实现了对虚拟机的统一纳管,还引入了VMware vSphere部署的全栈自动化,可以在vSphere环境中“一键式”轻松部署红帽OpenShift。

    11.开放的混合云有哪些值得关注新兴技术?

    答:开放混合云基于开源技术Kubernetes实现,围绕Kubernetes,有很多开源技术值得关注,包括Knative、Istio、KubeVirt和Kubeflow。这些技术未来在混合云很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KubeVirt是一个基于Kubernetes的平台,旨在提供Kubernetes原生API来实现无服务器计算的功能,或简化应用程序和容器的部署;Istio是一个开源的服务网格(Services Mesh)框架,可为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提供所需的基础运行和管理要素。Istio 采用一种一致的方式来保护、连接和监控微服务,降低了管理微服务部署的复杂性;
    KubeVirt是一个开源的项目,它让Kubernetes具有管理虚拟机的能力,即通过Kubernetes同时管理容器和并排的虚拟机,以支持其混合云工作负载的本地部分;
    Kubeflow是一个开源的基于 Kubernetes的机器学习工具包。Kubeflow的目标是简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规模并将其部署到Kubernetes运行的任何地方的生产环境。

    12. OpenShift和混和云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OCP) 构 建于开源的 Kubernetes 编排技术之上。IBM 致力于提供专为这些现代化容器编排平台和 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量身设计的企业软件。Cloud Pak 能够利用 Helm Chart 与简化配置和管理 的智能默认值,将经过全面测试的企业软件容器映像 整合在一起。Cloud Pak 可在单一归档中纳入来自可 信数据源的其他资产,比如操作器(它能够在运行时 期间智能地管理软件)。结果就是,您可以快速将软 件加载到目录中,并获得简单的部署体验,并在默认 逻辑和帮助文本的指导下,轻松将生产就绪型企业软 件部署到 IBM 的容器平台上、云端或您自己的数据中心内。

    13. 用容器的方法上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迁移到云并不意味着推翻一切,从头构建。而是可以将传统应用现代化,进而提高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IBM Cloud Pak通过转向容器和 K8s 实现快速交付新应用,迁移现有应用上云,保障安全,提高敏捷;Cloud Pak 提供:容器化 IBM 中间件和开源组件;为部署、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级别的服务质量增加 了一致的功能 — 记录、监控、版本升级和回滚, 以及漏洞评估和测试;可在 Red Hat OpenShift 上运 行,提供全面的软件堆栈支持以及 IBM 定期的 安全、合规和版本兼容性更新。以开放、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将核心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

    14.混合云生态应该具备哪些组成部分?

    答:既然是混合云生态,其中必然要有公有云玩家,也要有私有云玩家,以及能够提供跨平台管理工具的服务商。以产品形态来划分,一般来说混合云生态包括开源和闭源(商用)两类生态,前者的定制化能力和性价比较高,后者的稳定性和可管理性较高。以生态合作模式来划分,其中会涉及开发者、产品集成商、销售以及服务商等角色。
    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云服务提供商可以脱离生态而存在,因此,打造或者融入一个云生态成为必然之举。比如,为了在由云驱动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竞争力,近几年来在云生态建设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在今年的IBM Think大会上,IBM公布了升级后的PartnerWorld业务合作伙伴计划,支持合作伙伴以一种或多种灵活参与的方式通过IBM云进行应用开发、代码开发、知识产权整合或提供其他服务。除此之外,新版PartnerWorld计划也包括帮助企业实施混合多云战略——一方面,不断优化IBM云的系统产品组合,包括使用Red Hat和IBM Cloud Pak解决方案;另一方面,IBM合作伙伴的客户也可以借此提升自己的IT敏捷性,并将部署在IBM Z、Power和存储系统上的各种关键应用连接起来。

    15.如何更快地构建云原生应用?

    答: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的目标是以自身需要的速度满足业务对应用的开发需求,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增加灵活性、改善质量并降低风险。但是,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的根本性转变,而由于成本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完全重建 IT 基础或无缝实施新的工作方法,使得这个过程漫长且低效。
    对此,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采用了一种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基于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通过容器和微服务的通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云原生架构,并将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并且,只需一次构建,便可以随处部署和运行。以此,不仅可以加快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推动业务创新和响应速度,同时,还保护了企业原有投资,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

    16.有哪些技术能够提高企业上云后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答: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灵活性,它允许企业通过自助服务和按需资源配置、自动执行从开发到生产的应用生命周期,从而提升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还需要企业改变原来的开发和运维方式,比如:采用新的开发形式,引入DevOps的开发和协作流程;采用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架构,引入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甚至是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IT自动化,加快应用交付。

    17.容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

    答:容器是一个标准化的软件单元,它将代码及其所有依赖关系打包,以便应用程序从一个计算环境可靠快速地运行到另一个计算环境。通过将应用程序本身和其依赖容器化,操作系统发行版本和其他基础环境造成的差异都被抽象掉了,大大方便了软件的部署和运维工作,从而在软件开发和云计算平台之间建立了桥梁。
    和虚拟机相比,容器可与其他容器共享操作系统内核,每个容器在用户空间中作为独立进程运行。容器占用的空间比虚拟机少(容器映像的大小通常为几十MB),启动速度也更快,同样的资源可以处理更多的应用程序。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容器引擎,Docker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三部分组成:镜像(image)+容器(container)+仓库(repository)。Docker容器类似于一个轻量级的沙箱子,Docker利用容器来运行和隔离应用。Docker容器可以让开发者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镜像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或Windows 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

    18.容器云和传统的虚拟机云有什么区别?

    答:虚拟机和容器两种技术分别代表了创建运行应用的虚拟资源的两种不同方法。使用虚拟机就是由一个特殊的软件系统(系统管理程序)在操作系统(OS)层次对服务器进行分区并创建只共享硬件的真正“虚拟机”。而使用容器技术,虚拟化发生在操作系统层次,所以就是共享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可能的中间件。
    就功能方面而言,虚拟机更加地灵活,因为应用运行的“客户”环境类似于裸机服务器。用户可以选择他们自己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而无需考虑同一台服务器上其他虚拟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但如果是使用容器技术,那么用户在选择应用程序时需要确定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元素,因为每一个容器都在使用核心服务器平台并将其与其他容器共享。
    对于那些使用各种软件平台来运行他们应用的企业用户来说,容器技术可能更难以使用,因为它要求对单个主机平台上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即便当所有应用程序都在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时,用户也可能需要协调每个应用程序来使用一些或所有中间件工具的单一版本——如果软件是依赖于特定版本的,那么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另一方面,容器资源开销是较少的,因为它们没有为每一个部署的应用程序或组件重复分配平台软件。这种较低的资源开销可让容器技术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更多的组件。此外,应用或组件的部署与重新部署都要快于容器。因为容器往往是通过诸如Docker这类管理平台进行部署的,通常基于容器的云也比基于虚拟机的云更具有可操作性,而相关管理工具也更加多样化。

    查看所有关于开发者的问题

  • 运营者 的相关问题:

    1.在边缘端的运维如何进行? 如何确保边缘端的应用高效运行?

    答:IBM Edge Application Manager 是一个智能灵活的平台,为边缘计算提供自主管理。一个管理员就可以同时轻松管理包含数以万计端点的应用环境的巨大规模、纷繁种类和变化速度。该解决方案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边缘环境,可帮助您在边缘创建、部署、运行、监控、维护和扩展业务逻辑和分析应用。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并可以管理几乎任何边缘端点(包括服务器、网关和设备)上的工作负载。边缘端点在容器和 Red Hat® OpenShift® 企业级 Kubernetes 编排平台上运行,让您可以灵活地选择从任何公共云或私有云扩展到任何边缘服务器和设备

    2.对于业务连续性和快速灾难恢复,混合云架构有何优势?

    答:混合云架构意味着企业可以把不同的业务系统部署在不同的IT环境,也可以在不同IT环境之间同步和备份相关的数据。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因此,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个环境,从而保障前端业务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流量高峰期,还可以在多地、多环境之间进行统一、快速的IT资源调配,既保证业务稳定性,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成本。与此同时,针对一些突发的状况,譬如疫情之后集中的数字化办公、大规模的数字化业务开展,基于混合云架构,也可以帮助企业非常快地进行资源扩展和业务切换。

    3.如何更好地编排和简化混合多云环境?

    具有以下功能的敏捷多云集成架构对于成功的 IT 管理 至关重要:
    可见性 了解业务应用组件在何处运行非常重要。您必须在相应的业 务背景下,监控不同 Kubernetes 环境中资源(例如,部署、 Pod 和 Helm 发布)的运行状况,无论它们是处于公有云还 是私有云中。
    治理 随着云原生环境在整个企业中迅速蔓延,DevOps 团队的 任务是确保根据企业的治理和安全策略来管理这些环境。 一站式仪表板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连贯一致的必要配置和 安全策略,用于管理日益增多的云原生组件。
    自动化 无论是云原生应用还是传统应用,通过端到端自动化高效地 管理和交付服务,同时支持开发人员构建符合企业策略的应 用,这些都十分关键。与之同样重要的是,采用灵活、一致的 方法在不同环境中部署应用,包括备份和灾难恢复选项,此 外还要有能力迁移工作负载。不仅如此,您还要能够在任何云 端将单个 Kubernetes 集群即服务进行供应、配置和交付。
    高效的 IT 管理需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现集成,而正确的 多云解决方案则可以为您提供清晰的应用视图、内置的合规 管理支持以及自动化所带来的便捷和智能。
    IBM Cloud Pak for MCM 能够提供多云环境下的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云工作负载保护与合规、容器环境管理、VM 环境管理、应用和基础架构监控等服务功能,对多云环境提供可视化的清晰洞察。

    4.混合云架构下,如何提高数据生产力?

    答:基于 IBM Storage for Data and AI 基础架构,从数据的收集、组织到分析和融合整个过程,实现面向数据和 AI 的存储化繁为简并实现 AI 数据管道的加速来提高数据生产力。在可视化方面,通过简化数据视图来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先进的元数据跟踪平台,跨结构化存储和云应用等多种手段来提高数据生产力。

    5.针对混合云架构,现有的存储架构是否需要升级?

    答:针对混合云架构,存储架构即需要保证稳定安全,有需要敏捷灵活。对此,IBM通过业界领先的稳定安全架构包括99.99999% 高可靠,两地三中心,多中心多活等技术,来为核心业务负载可提高信赖的存储方案,同时提供灵活弹性的云化敏捷架构,来为前沿技术的业务赋能。

    6.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计费模式不同,不利于成本核算,如何实现成本投入优化?

    答:混合云允许企业通过采用具有最佳性价比的云计算服务来控制成本,这对于不断攀升的公有云成本,对企业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企业需要一个集中的控制台实现云成本的优化,包括内部私有云的资源池建设还有公有云的成本支出。

    7.混合云安全需要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答:混合云是新生事物,要上云一般会有一些新的安全系统和设备上线,因此,大概率上说,混合云应该能改善企业的安全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自动就获得了更好的安全性。实际上,随着云技术的成熟,安全性逐渐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项。但安全仍然是一项持续的挑战,需要在任何组织中进行管理。”
    要保证混合云的安全也是一个大话题,很难说应该集中在哪里。但常识依然有效,就是从可见性开始。如果存在安全盲点,那就是安全隐患,其他重要的关注点还包括:建立责任人制度,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制度等。

    8.混合云安全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答:混合云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从宏观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和制度、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安全运维等。在混合云中,安全也可以作为服务存在,安全即服务,将一些安全制度、安全策略通过建模、抽闲、归纳最终可以形成一些安全的应用系统和安全的组件,提供直接的安全场景服务或者供其他系统调用实现安全管理。在混合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层实现了终端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云安全等多个安全服务,应用安全服务层实现了用户认证、客户认证、密码服务、数据安全、安全监控等多个安全服务,形成企业级一体化的策略管理,对整个框架进行管理,各层服务进行管控,落实安全策略、安全管控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级、统一的、涵盖多维度的安全管理。

    9. 混合云中为什么要重视身份管理?

    答:混合云意味着应用程序可能会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移动,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基于边界的安全方法不再适用。随着边界的消失或者模糊化,相应地,安全的立足点就只能从基于边界转移到基于身份,对访问者身份的管理将变得至关重要。实际上,企业要真正规模化部署混合云时把身份管理是改进混合云安全的关键策略之一,应该使用多因认证来确保准确、精细地授予访问者的权限。同时,之前的诸如最小授权原则也依然适用。每个人只能访问其绝对需要完成工作所需的数据、特权和环境。

    10. 目前人工智能和混合云怎么做结合?

    答:混合云属于企业数字化应用的基础设备,人工智能是一种应用,通过混合云的基础设施,可以很好的支撑人工智能应用到客户体验、关键工作流,痛点及潜在价值中,帮助企业快速启动创新。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日益成熟,大多数的云服务提供商都会在云上集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工具,帮助企业以更低的门槛去使用AI,实现IT运维、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但随着企业IT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的跨环境、跨平台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构建一个统一管理的混合云架构,让应用在这个混合环境中“自由流动”。

    11. 混合云安全是否有一些通用的指导性原则?

    答:不同的企业对于安全的需求不一样,因此不存在通用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实践被证明适合大部分企业。
    第一,根据安全需求在混合云中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混合云基础架构的两个最大吸引力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把任务分配到公有云或者私有云上,相应地,混合云安全策略也应做出调整,要明确哪种环境适合哪种数据,要确保数据的安全需求与所选环境中提供的安全功能很好地匹配。
    第二,从基于边界的防御变为身份管理。混合云模糊了企业安全的边界,因此安全需要从“边界”转移到“身份”。
    第三,确保可见性和规定负责人。 要确保混合云的安全性,管理者需要对整个系统具有完整的可见性,这意味着要部署工具和策略以确保对混合基础架构具有360度视角。否则,混合云的部署很可能会带来安全盲点,那就是漏洞或潜在的“云洞”。除了可见性,所有的系统和设备都应该有明确的负责人。
    第四,文化要做出转变。混合云的安全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转变。如果说从传统上讲,安全是流程中的最后一步(或接近最后一步),那么在混合云时代,必须把安全作为所有工作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应该将安全性尽早地纳入工作范畴。

    12. 混合云架构,如何实现存储架构的灵活扩展?

    答:在混合云架构中,数据是客户最关心的部分,因此,存储架构至关重要。首先,IBM的混合云存储既可以支持传统关键业务,也可以支持新兴业务,既可以支持集中式存储,又可以支持分布式存储。对于数据格式,既可以支持结构化数据,又可以支持非结构化数据。IBM的所有混合云存储设备,都支持云接口、支持容器的封装方式,可以让客户打通云上和云下的数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在扩展性上,可以支持灵活的扩展可容灾需求。同时,在云存储解决方案中,还支持Worm方式,符合合规的要求。对于混合云中冷数据,IBM可以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磁带以及备份、归档方案,为用户降低超过80%的成本。主要的产品有Flash System,SVC,Spectrum Scales, COS, Spectrum Protect.

    13. 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管理技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到成本可控?

    答: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管理技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多云管理平台,IBM的多云管理平台提供Consumption,Operation,DevOps和Governance四个组件:通过Consumption实现使用自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通过Openration组件和AIOps相结合,优化管理模式和提升效率;通过DevOps组件更好地管理开发模式,优化开发流程与开发成本;通过Governance可以帮助客户管理多云环境的使用成本,基于AI提供使用情况的深度洞察,提供各种云服务提供商的使用成本优化。

    14.混合云架构下,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更有效?

    答:海量数据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呈分布式架构存放在云平台中。管理、同步、合规成为难点,IBM的存储系统可以给企业提供易管理、高效、有弹性、安全的数据平台。针对多站点的分布式架构,IBM COS是针对对象存储的方案,支持海量数据跨地域的保存和归档。针对大数据、超级计算等领域,Spectrum Scale针对数据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提供多站点多活的数据平台支持,让云上云下的数据同时为业务服务。这些方案既可以有纯软件的交付方式,也有软硬一体的交互方式,让用户的管理更加便捷。

    15.容器集群会部署到公有云,私有云,海外等混合环境,针对超过10个以上集群管理,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

    答:首先,企业级的多云环境的PaaS平台搭建(公有云,私有云),最好是使用统一PaaS平台,从技术、管理、安全保持一致性。例如,OpenShift的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就很适合。
    其次,中小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把国内的公有云、私有云搭建成多Region,多Zone的集群架构,在统一的集群下做统一的管理(单集群的Pod上限数为15万)。海外环境建议另设成独立的集群。
    此外,大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部署多集群OpenShift平台。
    不同属性特质的容器应用可以部署到不同的云化容器集群中。不管是部署在公有云的集群,还是私有云的集群,还是其他地域的集群,使用同一套技术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PaaS平台产品。在单集群中可以从region, az的角度进行machine, node节点的规划建设设计,在多集群的环境中可以采用多云管理平台,比如: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产品 或 原生的Multi Cluster Federation进行多集群管理

    16.在不同的云环境如何运行以及实现API接口的调用?

    答:首先,企业级的多云环境的PaaS平台搭建(公有云,私有云),最好是使用统一PaaS平台,从技术、管理、安全保持一致性。例如,OpenShift的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就很适合。
    其次,中小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把国内的公有云、私有云搭建成多Region,多Zone的集群架构,在统一的集群下做统一的管理(单集群的Pod上限数为15万)。海外环境建议另设成独立的集群。
    此外,大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部署多集群OpenShift平台。
    不同属性特质的容器应用可以部署到不同的云化容器集群中。不管是部署在公有云的集群,还是私有云的集群,还是其他地域的集群,使用同一套技术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PaaS平台产品。在单集群中可以从region, az的角度进行machine, node节点的规划建设设计,在多集群的环境中可以采用多云管理平台,比如: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产品 或 原生的Multi Cluster Federation进行多集群管理。

    17.在混合多云环境下,运营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化繁为简,运营成本持续优化?

    答:IBM以即需即供的云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混合云的一体化运营,使得承载企业核心业务的私有云能够和公有云一样,具备资源弹性、动态优化和成本节约等特性,通过运营驱动云价值的持续实现。
    通过AIOps、Ansible自动化、数字员工等认知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平台的智能自动化管理与预测性维护,提高平台和应用稳定性,降低人力投入和成本。
    此外,IBM还特别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IT组织成长,为企业提供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者外包(Outsourcing)模式的全方位伴随式服务。

    18.如何对各类公有云资源池进行有机结合和管理?

    答:要对多云环境进行实现快速、敏捷、高效、弹性的管理,需要通过统一的云管平台来解决。在这方面的路线选择上,每个企业不同,但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采用开源Openstack。可以利用开源社区的优势,获取知识较快,落地相对也较快,但是需要投入比较熟悉Openstack的人员自己研究、测试、持续跟踪、升级,尤其是在没有外部专家的情况下,升级、迭代会比较困难;
    第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云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贴近需求,可以把企业所有的资产管理、IT流程、自动化、配置管理等所有集成在一套平台上,提供端到端、场景化的IT基础设施服务,难点是投入大、开发周期长,而且必须要持续开发;
    第三,直接使用商业化产品。采购一款商业化,包括厂商的闭源产品或者OpenStack商业化产品,这种方式见效最快,但是不一定完全贴近需求,往往需要二次开发。

    19.在混合云环境部署业务,如何实现高效统一管理?实现工作负载优化与管理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答:混合云增加了业务灵活性的代价,必然是多云和多集群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如何在统一平台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维,甚至是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运维,难度变得更大。多样化的工作负载带来了管理复杂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客户没有相应的工具和流程来管理和运营复杂的混合云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势必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工具,能够跨平台进行资源调度,降低系统性风险并在整个上云过程中交付更多自动化能力。对此,IBM Cloud Pak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提供了完整的多云管理解决方案,以基于RedHat Openshift的容器平台为依托,其目标管理环境极为广泛,无论用户的应用运行在主流的公有云平台 (如 IBM Cloud、AWS、微软Azure、Google Cloud),还是运行在企业的私有云平台,内部系统中,均可通过Cloud Pak进行管理。此外,包括边缘计算平台如 IoT,物联网、车联网,采集端等环境,也是Cloud Pak的目标管理环境。并且,平台之上的各部分管理能力与组件模块都拥有统一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可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可视化的使用体验。

    20.基于混合多云架构,如何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管理和应用?

    答:在混合云架构下,数据遍布于各个不同环境——不同的公有云之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云与本地之间,甚至是各种边缘端。据统计, 90% 的数据是未经分析的、非结构化的,不可信或无法访问,阻碍了企业数字化重塑之旅的进程。企业只有最大化地释放数据的价值才能规模化地实现人工智能。
    对此,全面集成的数据和AI平台IBM Cloud Pak for Data,基于IBM Cloud Paks,助力企业实现从数据的收集、组织到分析和融合整个过程,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该平台采用云原生设计,将覆盖整个分析生命周期的市场领先服务全都统一了起来。Cloud Pak for Data 基于 Red Hat OpenShift 简化的混合云基础而构建,充分利用了其底层资源和基础架构优化及管理。并完全支持 Amazon Web Services (AWS)、Azure、Google Cloud、IBM Cloud® 等多云环境和私有云部署,帮助客户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并加速创新。

    21.混合云和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如何结合?

    答:从关联性上看,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是企业云端触角的延伸。企业通过混合云可以构建多种不同应用,从而满足企业不同的业务需求。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应用就是其中的两种,通过混合云可以更好的将物联设备所收集的数据统一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同样通过混合云也可以将边缘计算处理的零散业务数据盛统一集中分析,从而使企业的云、边、端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企业业务发展和创新。

    22.混合多云环境的运维难度大大提升,有什么好的工具可以用?

    答:在解决复杂性、重复性问题方面,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辅助人类的一个重要工具。而针对混合多云环境下的运维难题,IBM在今年的think大会上就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产品——Watson AIOps。利用AI技术,Watson AIOps可以自动化地对IT异常事件进行自我检测、诊断和响应,同时,基于最新版的Red Hat OpenShift构建,这还意味着Watson AIOps可以运行在任何混合云环境中,并能与包括Slack 、Box、Workday等在内的分布式工作环境的常用核心技术协同工作,从而帮助实现企业IT基础架构的自动化和弹性能力。

    查看所有关于运营者的问题

  • 多云管理的相关问题:

    1.何谓混合云??

    答:混合云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场所,它是一种云计算技术的存在形式,由私有云(本地或托管/托管)和公有云的组合而成。不过,混合云并不是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简单组合,而是将这两者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任务的统一调度和编排。混合云让企业可以为合适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工作负载,并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变化而移动工作负载。

    2.混合云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优势?

    答:混合云最大的两个卖点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让企业可以享受云时代的技术红利,能快速扩展以应对突发的和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能保留对数据的更大控制权,并可以优化成本。比如,对于敏感信息可以保留在企业防火墙内的自有数据中心内(私有云),而一般数据可以放到企业防火墙之外的公有云上。而在灵活方面,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利用公有云来解决业务连续性问题,在突发需求和私有云发生故障时,利用公有云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

    3.混合云与多云有何区别?

    答:多云是一种部署云的策略,而混合云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多云是混合来自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工作负载需求,但它们之间没有连接或协调,而混合云随混合了不同种类的云,同时实现了统一编排和集成的。另外,多云一定是多厂商的,不会有人告诉你,它提供的是多云,而混合云可以是某一个厂商提供的。虽然没有明确定义这一点,但实践中,多云更多地强调多个公有云的组合,而混合云一定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组合。

    4.企业如何评估自身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

    答:要评估企业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首先要搞清楚不同云形态的特点,比如公有云的优点是成本低、敏捷、灵活、使用方便,私有云的优点是可控、安全、高可用。其次,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业务复杂性、业务多样性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有云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业务需求,可以按需付费,降低使用成本;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对安全合规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公有云往往是不够用的,可以选择把与用户连接的非敏感数据放在公有云,以提升用户体验,把核心系统及其敏感数据放在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以满足监管和合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比如运行周期、服务质量、安全合规等,以不同的方式细分云工作负载。这意味着,混合云将是企业平衡创新、安全、成本等因素的“最优解”,将成为未来企业构建IT环境的基调。而如何在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数据中心之间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统一管理也将成为企业将面临的新挑战。

    5.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上云方向?公有云及混合云?

    答: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云的方向,既要满足监管的要求、业务的需求,也要考虑自身能力,切不可选择与自身技术实力不匹配的方向。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高,IT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一般都会选择自建私有云,同时会考虑输出部分云计算能力给其他分子公司,以及中小微企业使用;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要小,可以选择技术厂商提供的混合云或者行业云服务,出于数据考虑,可以将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中,其他系统使用公有云或行业云部署,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
    对于对微小企业来说,由于对于成本比较敏感,IT投入比较少,可以选择把业务部署在行业云或者公有云,甚至完全托管在其之上,将精力聚焦在业务发展上,用最小的成本承载更多的业务。
    其中,特别强调一下对监管要求明确的企业,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有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对于系统的高可用级别、灾备能力、数据安全等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使用安全等保三级及以上的云。

    6.企业上云如何避免被锁定?

    答:「被锁定」的问题,其实是个实施问题,解决办法是构建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架构。那么,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灵活性和可移植性,以便于之后应用和数据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迁移,为此,使用开源的方法开发云原生应用是提升灵活性和可移植性的一种办法;第二,采用多云策略,充分了解和审视不同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云服务的优势、特点及其之间的兼容性等等,从整体上降低系统风险,提高架构等整体灵活性;第三,可以利用开源技术,打造一个足够开放的云平台,然后使用跨平台工具管理不同云平台组建,实现多云环境之间的协同。

    7.容器集群会部署到公有云,私有云,海外等混合环境,针对超过10个以上集群管理,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

    答:首先,企业级的多云环境的PaaS平台搭建(公有云,私有云),最好是使用统一PaaS平台,从技术、管理、安全保持一致性。例如,OpenShift的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就很适合。
    其次,中小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把国内的公有云、私有云搭建成多Region,多Zone的集群架构,在统一的集群下做统一的管理(单集群的Pod上限数为15万)。海外环境建议另设成独立的集群。
    此外,大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部署多集群OpenShift平台。
    不同属性特质的容器应用可以部署到不同的云化容器集群中。不管是部署在公有云的集群,还是私有云的集群,还是其他地域的集群,使用同一套技术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PaaS平台产品。在单集群中可以从region, az的角度进行machine, node节点的规划建设设计,在多集群的环境中可以采用多云管理平台,比如: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产品 或 原生的Multi Cluster Federation进行多集群管理

    8.在不同的云环境如何运行以及实现API接口的调用?

    答:首先,企业级的多云环境的PaaS平台搭建(公有云,私有云),最好是使用统一PaaS平台,从技术、管理、安全保持一致性。例如,OpenShift的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就很适合。
    其次,中小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把国内的公有云、私有云搭建成多Region,多Zone的集群架构,在统一的集群下做统一的管理(单集群的Pod上限数为15万)。海外环境建议另设成独立的集群。
    此外,大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部署多集群OpenShift平台。
    不同属性特质的容器应用可以部署到不同的云化容器集群中。不管是部署在公有云的集群,还是私有云的集群,还是其他地域的集群,使用同一套技术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PaaS平台产品。在单集群中可以从region, az的角度进行machine, node节点的规划建设设计,在多集群的环境中可以采用多云管理平台,比如: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产品 或 原生的Multi Cluster Federation进行多集群管理。

    9.容器、微服务与混合云如何协作?

    答:微服务是一些功能单一的服务,只能通用接口进行通信,非常适合容器。应该说,正是微服务加容器的方式带来了应用程序交付方式的转变,通过模块化服务可以重复使用并重新连接来实现新的任务。比如,消息传递、App开发和支持的服务化和容器化,让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而且这种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规则和流程进行调度,在混合环境中进行部署,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和提高业务的灵活性。

    10.OpenShift是什么?

    答:Openshift是一个开源的容器云平台,底层基于当前容器的事实标准编排系统Kubernetes和Docker引擎。OpenShift提供了开发语言、中间件、DevOps自动化流程工具等等丰富的工具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基于容器的应用开发和运营平台。企业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PaaS平台,贯穿CI/CD流程,提高企业IT效率,拥抱DevOps和敏捷开发。红帽公司是OpenShift的最大贡献者。

    11.Openshift社区版和企业版有什么不同?

    答:红帽OpenShift是红帽公司推出的OpenShift发行版,是一个真正的企业Kubernetes平台。相对于社区版,企业版的OpenShift更为稳定和安全,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级的需求。今年5月份的红帽推出了OpenShift 4.4版本,基于Kubernetes 1.17开发,加入了以开发者为中心的平台指标视图和应用工作负载监控功能,针对红帽Operators的监控集成,用于评估混合云特定应用使用资源和成本的成本管理功能以及其他功能。为了进一步消除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之间的障碍,红帽还推出了更多全新功能,以实现在OpenShift上支持新的工作负载,并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8月份,红帽又升级了OpenShift,推出OpenShift 4.5,加入OpenShift虚拟化,实现了对虚拟机的统一纳管,还引入了VMware vSphere部署的全栈自动化,可以在vSphere环境中“一键式”轻松部署红帽OpenShift。

    12. OpenShift和混和云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OCP) 构 建于开源的 Kubernetes 编排技术之上。IBM 致力于提供专为这些现代化容器编排平台和 Red 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量身设计的企业软件。Cloud Pak 能够利用 Helm Chart 与简化配置和管理 的智能默认值,将经过全面测试的企业软件容器映像 整合在一起。Cloud Pak 可在单一归档中纳入来自可 信数据源的其他资产,比如操作器(它能够在运行时 期间智能地管理软件)。结果就是,您可以快速将软 件加载到目录中,并获得简单的部署体验,并在默认 逻辑和帮助文本的指导下,轻松将生产就绪型企业软 件部署到 IBM 的容器平台上、云端或您自己的数据中心内。

    13.何谓混合云?

    答:混合云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场所,它是一种云计算技术的存在形式,由私有云(本地或托管/托管)和公有云的组合而成。不过,混合云并不是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简单组合,而是将这两者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任务的统一调度和编排。混合云让企业可以为合适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工作负载,并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变化而移动工作负载。

    14.混合云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优势?

    答:混合云最大的两个卖点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让企业可以享受云时代的技术红利,能快速扩展以应对突发的和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能保留对数据的更大控制权,并可以优化成本。比如,对于敏感信息可以保留在企业防火墙内的自有数据中心内(私有云),而一般数据可以放到企业防火墙之外的公有云上。而在灵活方面,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利用公有云来解决业务连续性问题,在突发需求和私有云发生故障时,利用公有云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

    15.混合云与多云有何区别?

    答:多云是一种部署云的策略,而混合云是一种技术的组合。多云是混合来自不同提供商的云服务,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工作负载需求,但它们之间没有连接或协调,而混合云随混合了不同种类的云,同时实现了统一编排和集成的。另外,多云一定是多厂商的,不会有人告诉你,它提供的是多云,而混合云可以是某一个厂商提供的。虽然没有明确定义这一点,但实践中,多云更多地强调多个公有云的组合,而混合云一定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组合。

    16.企业上云如何避免被锁定?

    答:「被锁定」的问题,其实是个实施问题,解决办法是构建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架构。那么,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灵活性和可移植性,以便于之后应用和数据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迁移,为此,使用开源的方法开发云原生应用是提升灵活性和可移植性的一种办法;第二,采用多云策略,充分了解和审视不同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云服务的优势、特点及其之间的兼容性等等,从整体上降低系统风险,提高架构等整体灵活性;第三,可以利用开源技术,打造一个足够开放的云平台,然后使用跨平台工具管理不同云平台组建,实现多云环境之间的协同。

    17.如何对各类公有云资源池进行有机结合和管理?

    答:要对多云环境进行实现快速、敏捷、高效、弹性的管理,需要通过统一的云管平台来解决。在这方面的路线选择上,每个企业不同,但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采用开源Openstack。可以利用开源社区的优势,获取知识较快,落地相对也较快,但是需要投入比较熟悉Openstack的人员自己研究、测试、持续跟踪、升级,尤其是在没有外部专家的情况下,升级、迭代会比较困难;
    第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云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贴近需求,可以把企业所有的资产管理、IT流程、自动化、配置管理等所有集成在一套平台上,提供端到端、场景化的IT基础设施服务,难点是投入大、开发周期长,而且必须要持续开发;
    第三,直接使用商业化产品。采购一款商业化,包括厂商的闭源产品或者OpenStack商业化产品,这种方式见效最快,但是不一定完全贴近需求,往往需要二次开发。

    18.在混合云环境部署业务,如何实现高效统一管理?实现工作负载优化与管理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答:混合云增加了业务灵活性的代价,必然是多云和多集群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如何在统一平台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维,甚至是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运维,难度变得更大。多样化的工作负载带来了管理复杂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客户没有相应的工具和流程来管理和运营复杂的混合云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势必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工具,能够跨平台进行资源调度,降低系统性风险并在整个上云过程中交付更多自动化能力。对此,IBM Cloud Pak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提供了完整的多云管理解决方案,以基于RedHat Openshift的容器平台为依托,其目标管理环境极为广泛,无论用户的应用运行在主流的公有云平台 (如 IBM Cloud、AWS、微软Azure、Google Cloud),还是运行在企业的私有云平台,内部系统中,均可通过Cloud Pak进行管理。此外,包括边缘计算平台如 IoT,物联网、车联网,采集端等环境,也是Cloud Pak的目标管理环境。并且,平台之上的各部分管理能力与组件模块都拥有统一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可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可视化的使用体验。

    19.混合云生态应该具备哪些组成部分?

    答:既然是混合云生态,其中必然要有公有云玩家,也要有私有云玩家,以及能够提供跨平台管理工具的服务商。以产品形态来划分,一般来说混合云生态包括开源和闭源(商用)两类生态,前者的定制化能力和性价比较高,后者的稳定性和可管理性较高。以生态合作模式来划分,其中会涉及开发者、产品集成商、销售以及服务商等角色。
    在云计算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没有一个云服务提供商可以脱离生态而存在,因此,打造或者融入一个云生态成为必然之举。比如,为了在由云驱动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竞争力,近几年来在云生态建设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在今年的IBM Think大会上,IBM公布了升级后的PartnerWorld业务合作伙伴计划,支持合作伙伴以一种或多种灵活参与的方式通过IBM云进行应用开发、代码开发、知识产权整合或提供其他服务。除此之外,新版PartnerWorld计划也包括帮助企业实施混合多云战略——一方面,不断优化IBM云的系统产品组合,包括使用Red Hat和IBM Cloud Pak解决方案;另一方面,IBM合作伙伴的客户也可以借此提升自己的IT敏捷性,并将部署在IBM Z、Power和存储系统上的各种关键应用连接起来。

    查看所有关于多云管理的问题

  • 安全合规的相关问题:

    1.混合云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助力商业和运营模式转型,此时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和测试新概念的能力,而又不能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如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来做这种实验,会带来很多安全、合规等方面的问题、成本也很高。如果采用混合云则灵活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也可以方便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第二是优化业务功能和降低成本。公有云非常适用于非生产性应用、灾难恢复和长期保存数据,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业务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保持隔离或对延迟敏感时,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更有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优化成本,同时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2.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答:首先是安全能力,即使将任务关键型数据移至云端,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免遭任何漏洞和复杂网络攻击影响。其次,是灵活性,获得易于扩展的必要的混合云服务器以实现增长,同时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可协同处理各种工作负载。其三是可靠性,通过面向混合云基础架构的大型机加爵方案和多层存储,彻底改造应用和数据组合。

    3.企业上云对第一需求是确保数据留存本地以满足合规性要求,如何选型?

    答:数据留存本地并且要上云,优先选择私有云。而如果还要保持业务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可以构建混合云。混合云可以使企业灵活地在不同选项之间切换,同时也可以灵活更改供应商和服务。但是,只要上云,企业就无法避免数据的跨云迁移,由此在数据一致性、低时延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安全方面,牵涉到各个云服务商的安全能力差异、企业自身对安全的要求,以及各国法规遵从等综合因素的难题。
    IBM Spectrum Virtualize 可以兼容多于450中现有的磁盘系统,也可以兼容AWS、阿里等云平台,让本地的数据可以与混合云的数据进行顺畅交互,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同步。同时,这款解决方案支持Cloud Pak封装方式,集成非常方便。

    4.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上云方向?公有云及混合云?

    答: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云的方向,既要满足监管的要求、业务的需求,也要考虑自身能力,切不可选择与自身技术实力不匹配的方向。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高,IT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一般都会选择自建私有云,同时会考虑输出部分云计算能力给其他分子公司,以及中小微企业使用;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要小,可以选择技术厂商提供的混合云或者行业云服务,出于数据考虑,可以将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中,其他系统使用公有云或行业云部署,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
    对于对微小企业来说,由于对于成本比较敏感,IT投入比较少,可以选择把业务部署在行业云或者公有云,甚至完全托管在其之上,将精力聚焦在业务发展上,用最小的成本承载更多的业务。
    其中,特别强调一下对监管要求明确的企业,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有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对于系统的高可用级别、灾备能力、数据安全等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使用安全等保三级及以上的云。

    5.混合云安全需要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答:混合云是新生事物,要上云一般会有一些新的安全系统和设备上线,因此,大概率上说,混合云应该能改善企业的安全状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自动就获得了更好的安全性。实际上,随着云技术的成熟,安全性逐渐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项。但安全仍然是一项持续的挑战,需要在任何组织中进行管理。”
    要保证混合云的安全也是一个大话题,很难说应该集中在哪里。但常识依然有效,就是从可见性开始。如果存在安全盲点,那就是安全隐患,其他重要的关注点还包括:建立责任人制度,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制度等。

    6.混合云安全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答:混合云的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从宏观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和制度、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安全运维等。在混合云中,安全也可以作为服务存在,安全即服务,将一些安全制度、安全策略通过建模、抽闲、归纳最终可以形成一些安全的应用系统和安全的组件,提供直接的安全场景服务或者供其他系统调用实现安全管理。在混合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层实现了终端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云安全等多个安全服务,应用安全服务层实现了用户认证、客户认证、密码服务、数据安全、安全监控等多个安全服务,形成企业级一体化的策略管理,对整个框架进行管理,各层服务进行管控,落实安全策略、安全管控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级、统一的、涵盖多维度的安全管理。

    7. 混合云中为什么要重视身份管理?

    答:混合云意味着应用程序可能会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移动,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基于边界的安全方法不再适用。随着边界的消失或者模糊化,相应地,安全的立足点就只能从基于边界转移到基于身份,对访问者身份的管理将变得至关重要。实际上,企业要真正规模化部署混合云时把身份管理是改进混合云安全的关键策略之一,应该使用多因认证来确保准确、精细地授予访问者的权限。同时,之前的诸如最小授权原则也依然适用。每个人只能访问其绝对需要完成工作所需的数据、特权和环境。

    8. 混合云安全是否有一些通用的指导性原则?

    答:不同的企业对于安全的需求不一样,因此不存在通用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实践被证明适合大部分企业。
    第一,根据安全需求在混合云中合理的分配工作任务。混合云基础架构的两个最大吸引力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把任务分配到公有云或者私有云上,相应地,混合云安全策略也应做出调整,要明确哪种环境适合哪种数据,要确保数据的安全需求与所选环境中提供的安全功能很好地匹配。
    第二,从基于边界的防御变为身份管理。混合云模糊了企业安全的边界,因此安全需要从“边界”转移到“身份”。
    第三,确保可见性和规定负责人。 要确保混合云的安全性,管理者需要对整个系统具有完整的可见性,这意味着要部署工具和策略以确保对混合基础架构具有360度视角。否则,混合云的部署很可能会带来安全盲点,那就是漏洞或潜在的“云洞”。除了可见性,所有的系统和设备都应该有明确的负责人。
    第四,文化要做出转变。混合云的安全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转变。如果说从传统上讲,安全是流程中的最后一步(或接近最后一步),那么在混合云时代,必须把安全作为所有工作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应该将安全性尽早地纳入工作范畴。

    9.混合云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助力商业和运营模式转型,此时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和测试新概念的能力,而又不能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如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来做这种实验,会带来很多安全、合规等方面的问题、成本也很高。如果采用混合云则灵活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也可以方便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第二是优化业务功能和降低成本。公有云非常适用于非生产性应用、灾难恢复和长期保存数据,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业务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保持隔离或对延迟敏感时,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更有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优化成本,同时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10.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答:首先是安全能力,即使将任务关键型数据移至云端,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免遭任何漏洞和复杂网络攻击影响。其次,是灵活性,获得易于扩展的必要的混合云服务器以实现增长,同时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可协同处理各种工作负载。其三是可靠性,通过面向混合云基础架构的大型机加爵方案和多层存储,彻底改造应用和数据组合。

    查看所有关于安全合规的问题

  • 成本的相关问题:

    1.混合云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助力商业和运营模式转型,此时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和测试新概念的能力,而又不能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如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来做这种实验,会带来很多安全、合规等方面的问题、成本也很高。如果采用混合云则灵活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也可以方便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第二是优化业务功能和降低成本。公有云非常适用于非生产性应用、灾难恢复和长期保存数据,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业务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保持隔离或对延迟敏感时,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更有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优化成本,同时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2.企业如何评估自身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

    答:要评估企业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首先要搞清楚不同云形态的特点,比如公有云的优点是成本低、敏捷、灵活、使用方便,私有云的优点是可控、安全、高可用。其次,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业务复杂性、业务多样性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有云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业务需求,可以按需付费,降低使用成本;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对安全合规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公有云往往是不够用的,可以选择把与用户连接的非敏感数据放在公有云,以提升用户体验,把核心系统及其敏感数据放在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以满足监管和合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比如运行周期、服务质量、安全合规等,以不同的方式细分云工作负载。这意味着,混合云将是企业平衡创新、安全、成本等因素的“最优解”,将成为未来企业构建IT环境的基调。而如何在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数据中心之间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统一管理也将成为企业将面临的新挑战。

    3.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上云方向?公有云及混合云?

    答: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上云的方向,既要满足监管的要求、业务的需求,也要考虑自身能力,切不可选择与自身技术实力不匹配的方向。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高,IT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一般都会选择自建私有云,同时会考虑输出部分云计算能力给其他分子公司,以及中小微企业使用;
    对于小型企业来说,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要小,可以选择技术厂商提供的混合云或者行业云服务,出于数据考虑,可以将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中,其他系统使用公有云或行业云部署,以此降低IT投入成本。
    对于对微小企业来说,由于对于成本比较敏感,IT投入比较少,可以选择把业务部署在行业云或者公有云,甚至完全托管在其之上,将精力聚焦在业务发展上,用最小的成本承载更多的业务。
    其中,特别强调一下对监管要求明确的企业,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有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对于系统的高可用级别、灾备能力、数据安全等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使用安全等保三级及以上的云。

    4.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计费模式不同,不利于成本核算,如何实现成本投入优化?

    答:混合云允许企业通过采用具有最佳性价比的云计算服务来控制成本,这对于不断攀升的公有云成本,对企业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企业需要一个集中的控制台实现云成本的优化,包括内部私有云的资源池建设还有公有云的成本支出。

    5.混合云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

    答: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很好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助力商业和运营模式转型,此时企业需要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和测试新概念的能力,而又不能影响现有业务正常开展。如果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来做这种实验,会带来很多安全、合规等方面的问题、成本也很高。如果采用混合云则灵活得多,而且一旦成功也可以方便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迁移。第二是优化业务功能和降低成本。公有云非常适用于非生产性应用、灾难恢复和长期保存数据,借此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而业务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保持隔离或对延迟敏感时,私有云和托管私有云更有优势。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好的优化成本,同时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大的支持。

    查看所有关于成本的问题

  • 业务连续的相关问题:

    1.混合云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优势?

    答:混合云最大的两个卖点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让企业可以享受云时代的技术红利,能快速扩展以应对突发的和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能保留对数据的更大控制权,并可以优化成本。比如,对于敏感信息可以保留在企业防火墙内的自有数据中心内(私有云),而一般数据可以放到企业防火墙之外的公有云上。而在灵活方面,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利用公有云来解决业务连续性问题,在突发需求和私有云发生故障时,利用公有云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

    2.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答:首先是安全能力,即使将任务关键型数据移至云端,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免遭任何漏洞和复杂网络攻击影响。其次,是灵活性,获得易于扩展的必要的混合云服务器以实现增长,同时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可协同处理各种工作负载。其三是可靠性,通过面向混合云基础架构的大型机加爵方案和多层存储,彻底改造应用和数据组合。

    3.企业如何评估自身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

    答:要评估企业是否需要混合云架构,首先要搞清楚不同云形态的特点,比如公有云的优点是成本低、敏捷、灵活、使用方便,私有云的优点是可控、安全、高可用。其次,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业务复杂性、业务多样性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有云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业务需求,可以按需付费,降低使用成本;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对安全合规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或机构来说,公有云往往是不够用的,可以选择把与用户连接的非敏感数据放在公有云,以提升用户体验,把核心系统及其敏感数据放在私有云或本地数据中心,以满足监管和合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比如运行周期、服务质量、安全合规等,以不同的方式细分云工作负载。这意味着,混合云将是企业平衡创新、安全、成本等因素的“最优解”,将成为未来企业构建IT环境的基调。而如何在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数据中心之间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统一管理也将成为企业将面临的新挑战。

    4.对于业务连续性和快速灾难恢复,混合云架构有何优势?

    答:混合云架构意味着企业可以把不同的业务系统部署在不同的IT环境,也可以在不同IT环境之间同步和备份相关的数据。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因此,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个环境,从而保障前端业务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流量高峰期,还可以在多地、多环境之间进行统一、快速的IT资源调配,既保证业务稳定性,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成本。与此同时,针对一些突发的状况,譬如疫情之后集中的数字化办公、大规模的数字化业务开展,基于混合云架构,也可以帮助企业非常快地进行资源扩展和业务切换。

    5.混合云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优势?

    答:混合云最大的两个卖点是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它让企业可以享受云时代的技术红利,能快速扩展以应对突发的和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还能保留对数据的更大控制权,并可以优化成本。比如,对于敏感信息可以保留在企业防火墙内的自有数据中心内(私有云),而一般数据可以放到企业防火墙之外的公有云上。而在灵活方面,一个典型场景是在利用公有云来解决业务连续性问题,在突发需求和私有云发生故障时,利用公有云来支持业务正常运行。

    6.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答:首先是安全能力,即使将任务关键型数据移至云端,也可以确保数据安全,免遭任何漏洞和复杂网络攻击影响。其次,是灵活性,获得易于扩展的必要的混合云服务器以实现增长,同时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可协同处理各种工作负载。其三是可靠性,通过面向混合云基础架构的大型机加爵方案和多层存储,彻底改造应用和数据组合。

    查看所有关于业务连续的问题

  • 云迁移的相关问题:

    1.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迁移方案?

    答:一般来说,云迁移会涉及以下几个环节。评估设计:评估现有的系统架构,充分考虑对迁移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估方案作出整体迁移方案设计;测试验证:通过POC测试、性能测试验证迁移方案的可行性,确认网络带宽、迁移时长、迁移工具等方案细节;环境部署:在目标部署方案中的资源,并完成相应安全策略配置,对目标环境、迁移链路做联通测试;迁移上线:执行迁移操作,完成数据、文件、主机、大数据等的迁移,做完成的业务功能验证,将线上流量切换至目标环境;云上优化:根据云上的监控数据和需求痛点,做云上的系统优化,适当考虑用户系统的适配性优化。

    2.企业上云步骤有哪些?

    答:企业上云工程比较复杂、繁琐,可能需要从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建模,到业务流程的重构,再到应用系统的适配云化开发,以及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环境构建,一环扣一环,因此,需要上层领导重视、中层主导、下层实施,建立一体化的推进组织,才能更好的完成云化建设。同时,企业也要根据不同的系统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策略、完成业务流程完全重构,开发新的业务系统,采用新的技术上云。
    比如,有的企业会专门相关对项目组甚至部门制定整体计划,并负责推进执行、协调各方资源、各部门、以及技术提供方等共同推进计划。
    在部署实施阶段,基础设施需要根据云计算整体规划、资源池方案、实施工艺、系统资源需求清单等,构建云计算资源池、供给资源,提供应用系统上线基础环境。在数据迁移过程中,需根据旧系统需求,做数据清洗、转换、迁移进入新系统环境,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数据库迁移(如ADG、MySQL主从同步等)方案、存储同步方案(NAS、SAN等)、工具迁移方案进行数据迁移工作。
    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前,要完成各类测试,部署完成后再将业务切换至新系统运行,这期间可能涉及多系统联合上线,应做好上线失败后的回退方案;网络切换过程中,需留意网络访问关系开通、DNS切换等网络切换工作;在平台切换中,会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启动、运行,需保证迁移环境的系统部署一切正常;应用切换中,涉及外部关联应用系统的切换、本应用的切换等等,最后还要做业务验证。

    3.将现有系统迁移到混合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云迁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数据中心应用、业务系统、各类数据迁移到云平台,还需要确保应用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企业的业务系统在上云时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步骤逐步上云。下面总结几种策略:
    第一种,从外围应用到核心应用。比如HR系统、办公OA、邮件系统、考勤、日志管理等非核心应用,可以先做系统改造或者直接使用云应用;随后,再对一般交易性系统进行重构或云化,比如渠道类网站、监控、呼叫中心等等;最后,才是核心的交易类系统,如网银、手机银行、信贷、财务会计、代收代付等系统。
    第二种,从简单到复杂。先从WEB服务器、应用AP服务器入手,建立对应的资源池,实现云化部署,再建立云数据库、分布式云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云化,最后逐步将所有基础设施都进行云化部署。
    第三种,从核心应用到外围应用。比如说,一些银行机构,在构建新一代核心系统时,会集中所有力量对核心系统进行重构,然后逐步下线旧系统,慢慢完成云化改造。

    4.传统应用云化过程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YL新增及回答

    答:应用程序重构是在不更改其外部行为和语义的情况下重构现有代码的过程。 当前,重构通常是手动完成的,并且昂贵,费时且容易出错。在应用迁移上云方面,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提供IBM Transformation Advisor 应用上云分析工具,分析现有应用代码与实现技术,评估上云迁移的难度与工作量,给出指导与建议。同时Transformation Advisor能够加速您的应用上云部署流程,自动生成缺省配置文件。
    最近,IBM 发布了Mono2Micro,它可以通过使用AI自动执行应用程序重构过程来帮助您加速云计算之旅。Mono2Micro基于IBM Research技术,该技术在应用于应用程序代码和运行时时,会跟踪有关应用程序行为的原因,提取业务逻辑,并确定最佳的微服务候选者。 在考虑编程模型和应用程序数据依赖性的同时,自动生成微服务建议。

    5.云上业务部署有哪些难点?

    答:企业上云,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云化架构转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及人才队伍。对此,企业应从上层管理层到中层及下层技术人员,从意识形态上接收并主动拥抱云,理解云的架构、云的特点,建立起适合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培养响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做云化转型;第二,原有的IT架构,难以向云端迁移。云大多以虚拟化、开源技术、分布式技术为主,而原有的大多使用了大型机或小型机、相对重量级的中间件和数据库、以闭源厂商的产品为准,因此无法把现有的系统直接搬上云,必须要做云化改造;第三,原有系统复杂,系统需要重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建立的系统必须要做重构,采用云化架构,使用适合云部署的技术,如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化,同时基础设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池,采用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容器Docker等技术,提供IaaS、PaaS、SaaS、CaaS等云服务。

    6.云上业务部署有哪些难点?

    答:企业上云,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云化架构转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及人才队伍。对此,企业应从上层管理层到中层及下层技术人员,从意识形态上接收并主动拥抱云,理解云的架构、云的特点,建立起适合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培养响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做云化转型;第二,原有的IT架构,难以向云端迁移。云大多以虚拟化、开源技术、分布式技术为主,而原有的大多使用了大型机或小型机、相对重量级的中间件和数据库、以闭源厂商的产品为准,因此无法把现有的系统直接搬上云,必须要做云化改造;第三,原有系统复杂,系统需要重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建立的系统必须要做重构,采用云化架构,使用适合云部署的技术,如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化,同时基础设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池,采用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容器Docker等技术,提供IaaS、PaaS、SaaS、CaaS等云服务。

    查看所有关于云迁移的问题

  • 容器的相关问题:

    1.何谓应用的现代化?

    答: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应用现代化就是通过引入DevOps,来改变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以加快应用开发,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比如,让传统企业可能需要6个月或者12个月才能推出新应用的版本,现在通过容器化等技术手段几天就能完成。从业务角度而言,对外能够保证应用跟业务和用户之间紧密联系和互动,并根据用户需求迅速完成产品迭代。
    应用现代化或者DevOps不是开发人员用各种开源的工具结合在一起能够构建几个应用就算是现代化了。在企业中小范围实现应用现代化比较容易,但实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应用现代化却很有挑战。应用现代化首先需要一个可扩展的应用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能帮运维人员很好的管理应用,同时让开发人员不需要重复造轮子,通过重新使用各种不同开源组件,能够更快地开发更多的应用。
    应用现代化还有一个关键之处是要引入开源基因和云的基因,将这些基因代入到企业的整个应用开发过程中。在过去的几年中,开源社区和云技术有很多的创新,企业要设法把云以及开源的这些创新纳入到整个企业应用的开发过程之中。

    2.什么是敏捷集成?如何支持业务敏捷性?

    答:敏捷集成是一种基于容器、去中心化并与微服务相结合的集成解决方案方法,它能够满足数字转型所需的敏捷性、扩展性和弹性。敏捷集成架构支持高效的构建、管理和运营,最终能够推动实现数字转型的目标。多云环境下的敏捷集成可以通过基于容器且与微服务一致的分散式方法管理集成现状,从以下三方面支持业务敏捷性,1细粒度部署:采取行动消除瓶颈。降低破坏现有接口稳定性的风险。当您使用容器化将 ESB 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时,敏捷性、可扩展性和灾备能力也有望得到改进;2分散式所有权:帮助面向 SOA 的集成团队克服即将推出的所有新服务带来的挑战。借助 IBM 敏捷集成方法,可以分发所有权,并且业务应用团队可以执行集成工作;3云原生基础架构:使用轻量级运行时的云原生方面获取容器化的全新视图。帮助您的 DevOps 团队与环境和总体解决方案有效互动。随着更多解决方案迁移至轻量级架构,这是提高效率的绝佳方式。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旨在支持扩展、安全性和灵活性,以帮助数字化转型。借助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企业能够利用基于容器的平台跨越多个云环境实现集成, 该平台可以部署在内部环境或 Kubernetes 云环境内。 此外,企业还能以多种集成方式轻松连接应用、服务和 数据,覆盖API生命周期管理、应用集成、企业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利用 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集成速度加快 3 倍,同时成本降低 1/3。

    3.云上业务部署有哪些难点?

    答:企业上云,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云化架构转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及人才队伍。对此,企业应从上层管理层到中层及下层技术人员,从意识形态上接收并主动拥抱云,理解云的架构、云的特点,建立起适合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培养响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做云化转型;第二,原有的IT架构,难以向云端迁移。云大多以虚拟化、开源技术、分布式技术为主,而原有的大多使用了大型机或小型机、相对重量级的中间件和数据库、以闭源厂商的产品为准,因此无法把现有的系统直接搬上云,必须要做云化改造;第三,原有系统复杂,系统需要重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建立的系统必须要做重构,采用云化架构,使用适合云部署的技术,如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化,同时基础设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池,采用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容器Docker等技术,提供IaaS、PaaS、SaaS、CaaS等云服务。

    4.如何对传统烟囱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解耦?

    答:归根结底,架构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要对架构进行解耦也可以以业务为切入点。比如,可以采用“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化,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同时,对这些业务组件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形式向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可用性、可扩展性,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服务发布对整个平台的影响,提高平台的弹性伸缩能力。而在数据层面,也可以通过统一编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用、共通、共享。以此增加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和快速创新能力。
    这就是这几年来微服务架构备受企业青睐的原因。但微服务架构的采用不仅仅是个架构问题,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选型、业务拆分、高可用、集群容错、配置管理、数据一致性、调度和部署等等。对此,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规划,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选型和选择,而不盲从于某种架构或技术。

    5.如何更好地编排和简化混合多云环境?

    具有以下功能的敏捷多云集成架构对于成功的 IT 管理 至关重要:
    可见性 了解业务应用组件在何处运行非常重要。您必须在相应的业 务背景下,监控不同 Kubernetes 环境中资源(例如,部署、 Pod 和 Helm 发布)的运行状况,无论它们是处于公有云还 是私有云中。
    治理 随着云原生环境在整个企业中迅速蔓延,DevOps 团队的 任务是确保根据企业的治理和安全策略来管理这些环境。 一站式仪表板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连贯一致的必要配置和 安全策略,用于管理日益增多的云原生组件。
    自动化 无论是云原生应用还是传统应用,通过端到端自动化高效地 管理和交付服务,同时支持开发人员构建符合企业策略的应 用,这些都十分关键。与之同样重要的是,采用灵活、一致的 方法在不同环境中部署应用,包括备份和灾难恢复选项,此 外还要有能力迁移工作负载。不仅如此,您还要能够在任何云 端将单个 Kubernetes 集群即服务进行供应、配置和交付。
    高效的 IT 管理需要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现集成,而正确的 多云解决方案则可以为您提供清晰的应用视图、内置的合规 管理支持以及自动化所带来的便捷和智能。
    IBM Cloud Pak for MCM 能够提供多云环境下的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云工作负载保护与合规、容器环境管理、VM 环境管理、应用和基础架构监控等服务功能,对多云环境提供可视化的清晰洞察。

    6.容器集群会部署到公有云,私有云,海外等混合环境,针对超过10个以上集群管理,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

    答:首先,企业级的多云环境的PaaS平台搭建(公有云,私有云),最好是使用统一PaaS平台,从技术、管理、安全保持一致性。例如,OpenShift的企业级容器PaaS平台就很适合。
    其次,中小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把国内的公有云、私有云搭建成多Region,多Zone的集群架构,在统一的集群下做统一的管理(单集群的Pod上限数为15万)。海外环境建议另设成独立的集群。
    此外,大规模的业务部署,建议可以部署多集群OpenShift平台。
    不同属性特质的容器应用可以部署到不同的云化容器集群中。不管是部署在公有云的集群,还是私有云的集群,还是其他地域的集群,使用同一套技术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比如:Redhat 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PaaS平台产品。在单集群中可以从region, az的角度进行machine, node节点的规划建设设计,在多集群的环境中可以采用多云管理平台,比如:Cloud Pak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 产品 或 原生的Multi Cluster Federation进行多集群管理

    7.技术人员有限,想用容器这么复杂的技术怎么办?

    答:无论是Dokcer还是Kubernetes都是从开源社区成长起来的,因此,容器技术往往带有很多开源软件的特征,它们是社区驱动的、基于开放标准的开源技术,虽然能支持企业快速创新,但产品化程度较低、易用性差。因此,对传统企业而言,要大规模全方位地落地容器技术,门槛相对高很多。要简化其中的复杂度,可以直接使用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成熟软件产品,如此一来,就可以降低对人员对技术要求,并且,由技术供应商负责完成复杂的编排、管理、运维等工作,从中释放的人力还可以专注投入于业务创新。

    8.容器、微服务与混合云如何协作?

    答:微服务是一些功能单一的服务,只能通用接口进行通信,非常适合容器。应该说,正是微服务加容器的方式带来了应用程序交付方式的转变,通过模块化服务可以重复使用并重新连接来实现新的任务。比如,消息传递、App开发和支持的服务化和容器化,让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而且这种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规则和流程进行调度,在混合环境中进行部署,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和提高业务的灵活性。

    9.虚拟机和容器是否能统一调度和管理?

    答:答案是肯定的。过去的容器平台(如OpenShift)主要面向容器平台,以容器为中心,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还有虚拟机负载,不少企业中虚拟机甚至是主流的运行环境——可能由于是传统的应用,或者出于安全和隔离等原因,这些应用部署在虚拟机上。两套不同的平台同时运行但并没有集成,提高了管理成本,也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成为不少企业的现实需求。
    面对市场需求,不管是虚拟化平台还是容器平台都在设法提供对对方的调度和管理。比如,红帽的OpenShift虚拟化源就在容器平台(OpenShift)上集成了对虚拟机的管理。OpenShift源自KubeVirt开源项目,使企业能够对由虚拟机、容器和无服务器功能构成的应用进行开发、部署和管理全部在Kubernetes平台上实现。

    10.Kubernetes是什么,它与混合云有什么关系?

    答:Kubernetes (K8s)一个开源的容器编排引擎,可以完成集群管理、集群调度和集群编排等功能,它是开放式混合云的核心。Kubernetes最早是谷歌开发并开源出来,如今已成为针对应用程序的容器集群调度的事实标准,在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Kubernetes的流行是因为云原生应用程序需要保证资源足够灵活,具有足够的弹性,并且可能响应全球规模的负载,这需要像Kubernetes这样的工具来扩展应用程序。实际上,此前容器编排引擎是Swarm、Mesos、K8s三分天下,更早些时候前两者可能比K8s势头更猛,不过,因为技术的先进性,再加上Google公司的加持,K8s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事实标准。

    11.OpenShift是什么?

    答:Openshift是一个开源的容器云平台,底层基于当前容器的事实标准编排系统Kubernetes和Docker引擎。OpenShift提供了开发语言、中间件、DevOps自动化流程工具等等丰富的工具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基于容器的应用开发和运营平台。企业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PaaS平台,贯穿CI/CD流程,提高企业IT效率,拥抱DevOps和敏捷开发。红帽公司是OpenShift的最大贡献者。

    12. 用容器的方法上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迁移到云并不意味着推翻一切,从头构建。而是可以将传统应用现代化,进而提高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IBM Cloud Pak通过转向容器和 K8s 实现快速交付新应用,迁移现有应用上云,保障安全,提高敏捷;Cloud Pak 提供:容器化 IBM 中间件和开源组件;为部署、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级别的服务质量增加 了一致的功能 — 记录、监控、版本升级和回滚, 以及漏洞评估和测试;可在 Red Hat OpenShift 上运 行,提供全面的软件堆栈支持以及 IBM 定期的 安全、合规和版本兼容性更新。以开放、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将核心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

    13.云上业务部署有哪些难点?

    答:企业上云,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第一,云化架构转型,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及人才队伍。对此,企业应从上层管理层到中层及下层技术人员,从意识形态上接收并主动拥抱云,理解云的架构、云的特点,建立起适合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培养响应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的做云化转型;第二,原有的IT架构,难以向云端迁移。云大多以虚拟化、开源技术、分布式技术为主,而原有的大多使用了大型机或小型机、相对重量级的中间件和数据库、以闭源厂商的产品为准,因此无法把现有的系统直接搬上云,必须要做云化改造;第三,原有系统复杂,系统需要重构。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建立的系统必须要做重构,采用云化架构,使用适合云部署的技术,如虚拟化、容器化、微服务化,同时基础设施要建立相应的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池,采用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容器Docker等技术,提供IaaS、PaaS、SaaS、CaaS等云服务。

    14.如何对传统烟囱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解耦?

    答:归根结底,架构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要对架构进行解耦也可以以业务为切入点。比如,可以采用“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化,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同时,对这些业务组件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形式向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可用性、可扩展性,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服务发布对整个平台的影响,提高平台的弹性伸缩能力。而在数据层面,也可以通过统一编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用、共通、共享。以此增加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和快速创新能力。
    这就是这几年来微服务架构备受企业青睐的原因。但微服务架构的采用不仅仅是个架构问题,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选型、业务拆分、高可用、集群容错、配置管理、数据一致性、调度和部署等等。对此,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规划,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选型和选择,而不盲从于某种架构或技术。

    15.如何更快地构建云原生应用?

    答: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的目标是以自身需要的速度满足业务对应用的开发需求,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增加灵活性、改善质量并降低风险。但是,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的根本性转变,而由于成本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完全重建 IT 基础或无缝实施新的工作方法,使得这个过程漫长且低效。
    对此,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采用了一种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基于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通过容器和微服务的通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云原生架构,并将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并且,只需一次构建,便可以随处部署和运行。以此,不仅可以加快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推动业务创新和响应速度,同时,还保护了企业原有投资,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

    16.有哪些技术能够提高企业上云后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答: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灵活性,它允许企业通过自助服务和按需资源配置、自动执行从开发到生产的应用生命周期,从而提升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还需要企业改变原来的开发和运维方式,比如:采用新的开发形式,引入DevOps的开发和协作流程;采用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架构,引入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甚至是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IT自动化,加快应用交付。

    17.容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

    答:容器是一个标准化的软件单元,它将代码及其所有依赖关系打包,以便应用程序从一个计算环境可靠快速地运行到另一个计算环境。通过将应用程序本身和其依赖容器化,操作系统发行版本和其他基础环境造成的差异都被抽象掉了,大大方便了软件的部署和运维工作,从而在软件开发和云计算平台之间建立了桥梁。
    和虚拟机相比,容器可与其他容器共享操作系统内核,每个容器在用户空间中作为独立进程运行。容器占用的空间比虚拟机少(容器映像的大小通常为几十MB),启动速度也更快,同样的资源可以处理更多的应用程序。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容器引擎,Docker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三部分组成:镜像(image)+容器(container)+仓库(repository)。Docker容器类似于一个轻量级的沙箱子,Docker利用容器来运行和隔离应用。Docker容器可以让开发者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镜像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或Windows 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

    18.容器云和传统的虚拟机云有什么区别?

    答:虚拟机和容器两种技术分别代表了创建运行应用的虚拟资源的两种不同方法。使用虚拟机就是由一个特殊的软件系统(系统管理程序)在操作系统(OS)层次对服务器进行分区并创建只共享硬件的真正“虚拟机”。而使用容器技术,虚拟化发生在操作系统层次,所以就是共享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可能的中间件。
    就功能方面而言,虚拟机更加地灵活,因为应用运行的“客户”环境类似于裸机服务器。用户可以选择他们自己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而无需考虑同一台服务器上其他虚拟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但如果是使用容器技术,那么用户在选择应用程序时需要确定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元素,因为每一个容器都在使用核心服务器平台并将其与其他容器共享。
    对于那些使用各种软件平台来运行他们应用的企业用户来说,容器技术可能更难以使用,因为它要求对单个主机平台上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即便当所有应用程序都在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时,用户也可能需要协调每个应用程序来使用一些或所有中间件工具的单一版本——如果软件是依赖于特定版本的,那么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另一方面,容器资源开销是较少的,因为它们没有为每一个部署的应用程序或组件重复分配平台软件。这种较低的资源开销可让容器技术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更多的组件。此外,应用或组件的部署与重新部署都要快于容器。因为容器往往是通过诸如Docker这类管理平台进行部署的,通常基于容器的云也比基于虚拟机的云更具有可操作性,而相关管理工具也更加多样化。

    查看所有关于容器的问题

  • 开源的相关问题:

    1.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混合云平台?

    答:Cloud Pak建立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其中包括企业就绪型 Kubernetes容器平台红帽OpenShift和优秀的企业Linux平台红帽企业Linux等;旨在帮助客户实现随时随地运行任何应用的愿景,企业只需一次性构建关键任务应用,就可以在主流的公有云或私有云上运行,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云。

    2.何谓应用的现代化?

    答: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应用现代化就是通过引入DevOps,来改变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以加快应用开发,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比如,让传统企业可能需要6个月或者12个月才能推出新应用的版本,现在通过容器化等技术手段几天就能完成。从业务角度而言,对外能够保证应用跟业务和用户之间紧密联系和互动,并根据用户需求迅速完成产品迭代。
    应用现代化或者DevOps不是开发人员用各种开源的工具结合在一起能够构建几个应用就算是现代化了。在企业中小范围实现应用现代化比较容易,但实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应用现代化却很有挑战。应用现代化首先需要一个可扩展的应用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能帮运维人员很好的管理应用,同时让开发人员不需要重复造轮子,通过重新使用各种不同开源组件,能够更快地开发更多的应用。
    应用现代化还有一个关键之处是要引入开源基因和云的基因,将这些基因代入到企业的整个应用开发过程中。在过去的几年中,开源社区和云技术有很多的创新,企业要设法把云以及开源的这些创新纳入到整个企业应用的开发过程之中。

    3.企业在构建云原生应用上需要哪些能力?

    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在云原生应用构建方面,首先能够提供企业级的开源运行时,来保障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在云原生应用的开发过程中,采用容器化的企业级运行时,实现分布式的应用架构部署,满足云原生应用设计的弹性要求和松耦合要求。其次,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同时采用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 实现 DevOps,提供一致性的运行环境,通过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开发团队可以构建部署到 Kubernetes 的云原生应用,实现应用快速迭代与持续交付的DevOps能力,使他们从第一天起就可以专注于业务问题。

    4.企业上云如何避免被锁定?

    答:「被锁定」的问题,其实是个实施问题,解决办法是构建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架构。那么,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灵活性和可移植性,以便于之后应用和数据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迁移,为此,使用开源的方法开发云原生应用是提升灵活性和可移植性的一种办法;第二,采用多云策略,充分了解和审视不同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云服务的优势、特点及其之间的兼容性等等,从整体上降低系统风险,提高架构等整体灵活性;第三,可以利用开源技术,打造一个足够开放的云平台,然后使用跨平台工具管理不同云平台组建,实现多云环境之间的协同。

    5.企业如何实现一次构建,随处部署?

    答:IBM Cloud Pak建立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其中包括企业就绪型 Kubernetes容器平台红帽OpenShift和优秀的企业Linux平台红帽企业Linux等。IBM Cloud Pak是预集成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客户实现随时随地运行任何应用的愿景,企业只需一次性构建关键任务应用,就可以在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阿里云、IBM云等主流的公有云或私有云上运行。

    6.开放的混合云有哪些值得关注新兴技术?

    答:开放混合云基于开源技术Kubernetes实现,围绕Kubernetes,有很多开源技术值得关注,包括Knative、Istio、KubeVirt和Kubeflow。这些技术未来在混合云很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KubeVirt是一个基于Kubernetes的平台,旨在提供Kubernetes原生API来实现无服务器计算的功能,或简化应用程序和容器的部署;Istio是一个开源的服务网格(Services Mesh)框架,可为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提供所需的基础运行和管理要素。Istio 采用一种一致的方式来保护、连接和监控微服务,降低了管理微服务部署的复杂性;
    KubeVirt是一个开源的项目,它让Kubernetes具有管理虚拟机的能力,即通过Kubernetes同时管理容器和并排的虚拟机,以支持其混合云工作负载的本地部分;
    Kubeflow是一个开源的基于 Kubernetes的机器学习工具包。Kubeflow的目标是简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规模并将其部署到Kubernetes运行的任何地方的生产环境。

    7.企业上云如何避免被锁定?

    答:「被锁定」的问题,其实是个实施问题,解决办法是构建一个足够敏捷的系统架构。那么,如何满足这种敏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灵活性和可移植性,以便于之后应用和数据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迁移,为此,使用开源的方法开发云原生应用是提升灵活性和可移植性的一种办法;第二,采用多云策略,充分了解和审视不同云服务供应商所提供云服务的优势、特点及其之间的兼容性等等,从整体上降低系统风险,提高架构等整体灵活性;第三,可以利用开源技术,打造一个足够开放的云平台,然后使用跨平台工具管理不同云平台组建,实现多云环境之间的协同。

    查看所有关于开源的问题

  • 微服务的相关问题:

    1.传统应用云化过程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YL新增及回答

    答:应用程序重构是在不更改其外部行为和语义的情况下重构现有代码的过程。 当前,重构通常是手动完成的,并且昂贵,费时且容易出错。在应用迁移上云方面,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提供IBM Transformation Advisor 应用上云分析工具,分析现有应用代码与实现技术,评估上云迁移的难度与工作量,给出指导与建议。同时Transformation Advisor能够加速您的应用上云部署流程,自动生成缺省配置文件。
    最近,IBM 发布了Mono2Micro,它可以通过使用AI自动执行应用程序重构过程来帮助您加速云计算之旅。Mono2Micro基于IBM Research技术,该技术在应用于应用程序代码和运行时时,会跟踪有关应用程序行为的原因,提取业务逻辑,并确定最佳的微服务候选者。 在考虑编程模型和应用程序数据依赖性的同时,自动生成微服务建议。

    2.容器及微服务对于应用现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应用现代化

    答:容器中运行的软件比传统运行时环境提供的软件更轻巧、更高效。Kubernetes 是一个面向容器的开源编排平台,它通过提供声明式框架部署、扩展和管理基于容器的工作负载,解决这些管理性挑战。它是业内管理容器集群的热门选择。IBM 选择 Kubernetes 作为其内部和云端容器编排平台,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通过利用内置开发者工具和流程(包括支持微服务功能和无服务器计算),帮助加快构建云原生应用。客户可以在任何云上快速构建应用,而现有 IBM 中间件客户则可获得最直接的现代化途径。

    3.什么是敏捷集成?如何支持业务敏捷性?

    答:敏捷集成是一种基于容器、去中心化并与微服务相结合的集成解决方案方法,它能够满足数字转型所需的敏捷性、扩展性和弹性。敏捷集成架构支持高效的构建、管理和运营,最终能够推动实现数字转型的目标。多云环境下的敏捷集成可以通过基于容器且与微服务一致的分散式方法管理集成现状,从以下三方面支持业务敏捷性,1细粒度部署:采取行动消除瓶颈。降低破坏现有接口稳定性的风险。当您使用容器化将 ESB 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时,敏捷性、可扩展性和灾备能力也有望得到改进;2分散式所有权:帮助面向 SOA 的集成团队克服即将推出的所有新服务带来的挑战。借助 IBM 敏捷集成方法,可以分发所有权,并且业务应用团队可以执行集成工作;3云原生基础架构:使用轻量级运行时的云原生方面获取容器化的全新视图。帮助您的 DevOps 团队与环境和总体解决方案有效互动。随着更多解决方案迁移至轻量级架构,这是提高效率的绝佳方式。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旨在支持扩展、安全性和灵活性,以帮助数字化转型。借助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企业能够利用基于容器的平台跨越多个云环境实现集成, 该平台可以部署在内部环境或 Kubernetes 云环境内。 此外,企业还能以多种集成方式轻松连接应用、服务和 数据,覆盖API生命周期管理、应用集成、企业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利用 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集成速度加快 3 倍,同时成本降低 1/3。

    4.如何对传统烟囱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解耦?

    答:归根结底,架构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要对架构进行解耦也可以以业务为切入点。比如,可以采用“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化,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同时,对这些业务组件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形式向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可用性、可扩展性,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服务发布对整个平台的影响,提高平台的弹性伸缩能力。而在数据层面,也可以通过统一编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用、共通、共享。以此增加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和快速创新能力。
    这就是这几年来微服务架构备受企业青睐的原因。但微服务架构的采用不仅仅是个架构问题,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选型、业务拆分、高可用、集群容错、配置管理、数据一致性、调度和部署等等。对此,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规划,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选型和选择,而不盲从于某种架构或技术。

    5.什么微服务(Micro services)?

    答:微服务(Micro services)是一种架构风格,或者说一种理念。微服务承袭了模块化的理念,把一个大的应用系统按业务功能分解成多个职责单一的小系统,并利用简单的方法使多个小系统相互协作,组合成一个大系统。微服务架构中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零件,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这些微服务通过底层的Services Mesh进行通信,相互协同完成任务。

    6.容器、微服务与混合云如何协作?

    答:微服务是一些功能单一的服务,只能通用接口进行通信,非常适合容器。应该说,正是微服务加容器的方式带来了应用程序交付方式的转变,通过模块化服务可以重复使用并重新连接来实现新的任务。比如,消息传递、App开发和支持的服务化和容器化,让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开发新的应用程序,而且这种应用程序可以根据规则和流程进行调度,在混合环境中进行部署,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和提高业务的灵活性。

    7.如何对传统烟囱式的系统架构进行解耦?

    答:归根结底,架构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要对架构进行解耦也可以以业务为切入点。比如,可以采用“业务功能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功能相近的业务进行抽象化,然后构建对应的业务组件,同时,对这些业务组件进行微服务化,通过API形式向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可用性、可扩展性,减少企业的开发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服务发布对整个平台的影响,提高平台的弹性伸缩能力。而在数据层面,也可以通过统一编码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用、共通、共享。以此增加系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企业业务运营效率和快速创新能力。
    这就是这几年来微服务架构备受企业青睐的原因。但微服务架构的采用不仅仅是个架构问题,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比如技术选型、业务拆分、高可用、集群容错、配置管理、数据一致性、调度和部署等等。对此,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部署规划,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去做选型和选择,而不盲从于某种架构或技术。

    8.有哪些技术能够提高企业上云后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答: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灵活性,它允许企业通过自助服务和按需资源配置、自动执行从开发到生产的应用生命周期,从而提升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还需要企业改变原来的开发和运维方式,比如:采用新的开发形式,引入DevOps的开发和协作流程;采用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架构,引入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甚至是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IT自动化,加快应用交付。

    查看所有关于微服务的问题

  • 自动化的相关问题:

    1.混合云是企业实现业务自动化的必要条件吗?

    答:混合云不再是一种战术上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战略途径,可帮助企业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IT 领导者必须精心设计混合多云环境,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设备联系起来,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业务自动化方面这就需要可提高生产力并提供支持创新,同时兼具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平台。 IBM Cloud Pak for Automation 是开放并可扩展的智能业务自动化平台,提供内容捕获、内容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决策管理的能力。这些功能运行在整合、统一的容器中,不仅提升了企业流程自动化过程中的部署、运行和管理问题,同时提供了全新的 围绕业务自动化的洞察力,并从收集到平台上运行着的各类流程自动化数据 加以分析,进一步优化运营。

    2.实现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自动化,需要什么样的底层架构做支持?

    答: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自动化主要聚焦在内容捕获(Capture)、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流程管理(BPM)和规则决策管理(ODM)的解决方案。这些功能运行在统一的容器中,可以提升企业流程自动化过程中的部署、运行和管理问题,同时收集到平台上运行着的各类流程自动化数据并加以分析,提供企业全新的围绕业务自动化的洞察力。这些业务洞察为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IBM Cloud Pak for Automation 是开放并可扩展的智能业务自动化平台,提供内容捕获、内容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决策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端到端的能力。另外,企业可以借助RPA结合机器学习和Cloud Pak for Automation的组合,结合知识型员工,增强员工和数字劳动力队伍。以增强人工智能导向决策的超自动化为目标,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业务连续性和一致性。在Gartner2020年科技发展趋势报告中,超自动化会是引领下个十年的十大科技重点之一。

    3.传统应用云化过程是否可以实现智能化?--YL新增及回答

    答:应用程序重构是在不更改其外部行为和语义的情况下重构现有代码的过程。 当前,重构通常是手动完成的,并且昂贵,费时且容易出错。在应用迁移上云方面,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提供IBM Transformation Advisor 应用上云分析工具,分析现有应用代码与实现技术,评估上云迁移的难度与工作量,给出指导与建议。同时Transformation Advisor能够加速您的应用上云部署流程,自动生成缺省配置文件。
    最近,IBM 发布了Mono2Micro,它可以通过使用AI自动执行应用程序重构过程来帮助您加速云计算之旅。Mono2Micro基于IBM Research技术,该技术在应用于应用程序代码和运行时时,会跟踪有关应用程序行为的原因,提取业务逻辑,并确定最佳的微服务候选者。 在考虑编程模型和应用程序数据依赖性的同时,自动生成微服务建议。

    4.如何完成多中心的自动化部署?

    答:IBM混合云存储,通过Spectrum Virtualize,可以实现多中心的自动部署。在中国,有全球的最大案例,整合了某大型金融行业的30多个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平台的自动部署,管理多家厂商的存储设备,真正实现了数据云平台。如果用户需要高性能,可以选择Flash System,既可以实现虚拟化整合,又可以实现高效。

    5.由于RPA低代码的特性,许多企业的科技部门在导入流程机器人的过程中很少提供充分的支援;科技部门推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优势,企业希望这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面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实现运营规模化和加速业务创新,专注给客户带来高价值的体验,必须成为推陈出新的数字化企业,甚至用颠覆性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给客户提供卓越的体验、更快速的响应和即时反馈的结果。
    虽然RPA门槛低,但大型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数量多、且分散,往往信息的整合度不高,所以科技部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借助科技部员工对应用系统和营运流程的熟悉和理解,帮助我们和业务人员快速厘清了细部工作中哪些流程适合智能自动化,同时避免流程机器人的工作与现行资讯系统之间互相干扰。对比以往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有了科技部门的推动,实施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都远低于没有取得科技部门支持的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是日后迈向数字化企业的坚固盘石。

    6.如今,企业都普遍了解如何运用RPA处理重复性的单调任务,实现任务自动化,提升日常工作效率。但是,在建设自动化过程中,企业通常会发现,只有RPA难以实现运营规模化和加速业务创新。企业如何实现智能自动化?

    答:智能自动化运行中,企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扩展到智能决策和数字化运营,为知识型工作实现超自动化。为了帮助企业加速超自动化之旅,IBM建议企业可以借助知识型员工,结合机器学习和端到端自动化工具的组合,增强员工和数字劳动力队伍。超自动化目标是增强人工智能导向决策,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业务连续性和一致性。在Gartner2020年科技发展趋势报告中,超自动化会是引领下个十年的十大科技重点之一。

    7. 目前人工智能和混合云怎么做结合?

    答:混合云属于企业数字化应用的基础设备,人工智能是一种应用,通过混合云的基础设施,可以很好的支撑人工智能应用到客户体验、关键工作流,痛点及潜在价值中,帮助企业快速启动创新。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日益成熟,大多数的云服务提供商都会在云上集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工具,帮助企业以更低的门槛去使用AI,实现IT运维、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但随着企业IT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的跨环境、跨平台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构建一个统一管理的混合云架构,让应用在这个混合环境中“自由流动”。

    8.在混合多云环境下,运营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化繁为简,运营成本持续优化?

    答:IBM以即需即供的云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混合云的一体化运营,使得承载企业核心业务的私有云能够和公有云一样,具备资源弹性、动态优化和成本节约等特性,通过运营驱动云价值的持续实现。
    通过AIOps、Ansible自动化、数字员工等认知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平台的智能自动化管理与预测性维护,提高平台和应用稳定性,降低人力投入和成本。
    此外,IBM还特别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IT组织成长,为企业提供BOT(Build-Operate-Transfer)或者外包(Outsourcing)模式的全方位伴随式服务。

    9.如何完成多中心的自动化部署?

    答:IBM混合云存储,通过Spectrum Virtualize,可以实现多中心的自动部署。在中国,有全球的最大案例,整合了某大型金融行业的30多个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平台的自动部署,管理多家厂商的存储设备,真正实现了数据云平台。如果用户需要高性能,可以选择Flash System,既可以实现虚拟化整合,又可以实现高效。

    10.如何对各类公有云资源池进行有机结合和管理?

    答:要对多云环境进行实现快速、敏捷、高效、弹性的管理,需要通过统一的云管平台来解决。在这方面的路线选择上,每个企业不同,但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采用开源Openstack。可以利用开源社区的优势,获取知识较快,落地相对也较快,但是需要投入比较熟悉Openstack的人员自己研究、测试、持续跟踪、升级,尤其是在没有外部专家的情况下,升级、迭代会比较困难;
    第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云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贴近需求,可以把企业所有的资产管理、IT流程、自动化、配置管理等所有集成在一套平台上,提供端到端、场景化的IT基础设施服务,难点是投入大、开发周期长,而且必须要持续开发;
    第三,直接使用商业化产品。采购一款商业化,包括厂商的闭源产品或者OpenStack商业化产品,这种方式见效最快,但是不一定完全贴近需求,往往需要二次开发。

    11.混合云和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如何结合?

    答:从关联性上看,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是企业云端触角的延伸。企业通过混合云可以构建多种不同应用,从而满足企业不同的业务需求。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应用就是其中的两种,通过混合云可以更好的将物联设备所收集的数据统一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同样通过混合云也可以将边缘计算处理的零散业务数据盛统一集中分析,从而使企业的云、边、端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企业业务发展和创新。

    12.混合多云环境的运维难度大大提升,有什么好的工具可以用?

    答:在解决复杂性、重复性问题方面,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辅助人类的一个重要工具。而针对混合多云环境下的运维难题,IBM在今年的think大会上就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产品——Watson AIOps。利用AI技术,Watson AIOps可以自动化地对IT异常事件进行自我检测、诊断和响应,同时,基于最新版的Red Hat OpenShift构建,这还意味着Watson AIOps可以运行在任何混合云环境中,并能与包括Slack 、Box、Workday等在内的分布式工作环境的常用核心技术协同工作,从而帮助实现企业IT基础架构的自动化和弹性能力。

    查看所有关于自动化的问题

  • 数据管理的相关问题:

    1.混合云架构下,如何提高数据生产力?

    答:基于 IBM Storage for Data and AI 基础架构,从数据的收集、组织到分析和融合整个过程,实现面向数据和 AI 的存储化繁为简并实现 AI 数据管道的加速来提高数据生产力。在可视化方面,通过简化数据视图来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先进的元数据跟踪平台,跨结构化存储和云应用等多种手段来提高数据生产力。

    2.针对混合云架构,现有的存储架构是否需要升级?

    答:针对混合云架构,存储架构即需要保证稳定安全,有需要敏捷灵活。对此,IBM通过业界领先的稳定安全架构包括99.99999% 高可靠,两地三中心,多中心多活等技术,来为核心业务负载可提高信赖的存储方案,同时提供灵活弹性的云化敏捷架构,来为前沿技术的业务赋能。

    3. 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管理技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到成本可控?

    答: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管理技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多云管理平台,IBM的多云管理平台提供Consumption,Operation,DevOps和Governance四个组件:通过Consumption实现使用自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通过Openration组件和AIOps相结合,优化管理模式和提升效率;通过DevOps组件更好地管理开发模式,优化开发流程与开发成本;通过Governance可以帮助客户管理多云环境的使用成本,基于AI提供使用情况的深度洞察,提供各种云服务提供商的使用成本优化。

    4.混合云架构下,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更有效?

    答:海量数据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呈分布式架构存放在云平台中。管理、同步、合规成为难点,IBM的存储系统可以给企业提供易管理、高效、有弹性、安全的数据平台。针对多站点的分布式架构,IBM COS是针对对象存储的方案,支持海量数据跨地域的保存和归档。针对大数据、超级计算等领域,Spectrum Scale针对数据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提供多站点多活的数据平台支持,让云上云下的数据同时为业务服务。这些方案既可以有纯软件的交付方式,也有软硬一体的交互方式,让用户的管理更加便捷。

    5.基于混合多云架构,如何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管理和应用?

    答:在混合云架构下,数据遍布于各个不同环境——不同的公有云之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云与本地之间,甚至是各种边缘端。据统计, 90% 的数据是未经分析的、非结构化的,不可信或无法访问,阻碍了企业数字化重塑之旅的进程。企业只有最大化地释放数据的价值才能规模化地实现人工智能。
    对此,全面集成的数据和AI平台IBM Cloud Pak for Data,基于IBM Cloud Paks,助力企业实现从数据的收集、组织到分析和融合整个过程,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该平台采用云原生设计,将覆盖整个分析生命周期的市场领先服务全都统一了起来。Cloud Pak for Data 基于 Red Hat OpenShift 简化的混合云基础而构建,充分利用了其底层资源和基础架构优化及管理。并完全支持 Amazon Web Services (AWS)、Azure、Google Cloud、IBM Cloud® 等多云环境和私有云部署,帮助客户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并加速创新。

    查看所有关于数据管理的问题

  • 云原生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现代化基础架构?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现代化基础架构,就是既支持传统的核心业务,又支持新兴的互联网业务,即“稳敏合一”的基础架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开放-支持通用云接口,支持容器
    安全-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各种安全、审计、合规的要求
    创新-可以灵活扩展,不断使用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IT支撑
    智能-通过内部算法,支持业务加速
    经济-降低整体TCO

    2.容器及微服务对于应用现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应用现代化

    答:容器中运行的软件比传统运行时环境提供的软件更轻巧、更高效。Kubernetes 是一个面向容器的开源编排平台,它通过提供声明式框架部署、扩展和管理基于容器的工作负载,解决这些管理性挑战。它是业内管理容器集群的热门选择。IBM 选择 Kubernetes 作为其内部和云端容器编排平台,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通过利用内置开发者工具和流程(包括支持微服务功能和无服务器计算),帮助加快构建云原生应用。客户可以在任何云上快速构建应用,而现有 IBM 中间件客户则可获得最直接的现代化途径。

    3.企业在构建云原生应用上需要哪些能力?

    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在云原生应用构建方面,首先能够提供企业级的开源运行时,来保障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在云原生应用的开发过程中,采用容器化的企业级运行时,实现分布式的应用架构部署,满足云原生应用设计的弹性要求和松耦合要求。其次,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 同时采用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 实现 DevOps,提供一致性的运行环境,通过 Accelerators for Teams [Kabanero],开发团队可以构建部署到 Kubernetes 的云原生应用,实现应用快速迭代与持续交付的DevOps能力,使他们从第一天起就可以专注于业务问题。

    4.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两种异构的应用如何打通?

    答: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管理差异性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混合云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对云原生和传统应用之间进行聚合、转换,所以对集成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集成工具满足以上需求。举例来说,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就可以同时支持传统集成样式和新兴集成样式,由于具有很多行业领先的功能,包括 API 集成,应用集成、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这些工具和功能不仅能大大提高IT运营效率和复用率,并在任何位置轻松部署和开发新的云原生应用,帮助IT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除此之外,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还是一个容器化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跨多个云实现应用、数据和服务的互联、打通。

    5.如何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

    答:要实现系统的敏捷部署、弹性扩展、动态迁移、故障自愈、数据更加安全可靠等,就需要系统在上云前做相应的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新系统可以基于微服务框架,进行微服务改造,做到真正的云原生;其次,对于系统部署,除了传统的物理机、虚机部署,还可以使用容器的部署方式,采用主流的PaaS平台,基于kubernetes、mesos、swarm等主流框架,管理容器化的应用,实现开发、测试、运维的一体化管理,打通软件研发管理全流程。
    当然,除了基础设施及业务系统,对于一些通用的基础平台,如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都是上云的方向,并且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在这方面,企业不必重复建设复杂而又庞大的平台,直接使用云上的相关应用和服务,能更好的为业务服务,开发更多的业务场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

    6.什么是Serverless?

    答:未来的应用应该是不依赖于底层的虚拟机,而是建立在一些Serverless的云服务之上。例如,开发一个应用,直接使用云上的负载均衡,调用云上的身份认证,使用云上应用市场的服务,就可以把数据存放在RDS中,然后用云监控进行故障分析,用服务治理进行相关的服务监控及调优,使用DevOps提升效率等等。这种云模型的使用,彻底抛弃了自行申请操作系统并安装中间件数据库的方式,也是应用上云的架构改变。
    具体来说,Serverless架构主要包括BaaS(后端即服务Backend as a Service)和FaaS(函数即服务Functions as a Service)这两种架构,它们没有一直运行的定制服务存在,不占用服务商的计算资源。这和共享单车有些类似,是计算机分时租赁方式,按次按时计价。
    Serverless主要的优势是更低的运营成本、更简化的设备运维,可以提高可维护性以及开发速度。缺点是目前还少有大型成功案例,无法适应所有的场景。

    7.如何更快地构建云原生应用?

    答: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的目标是以自身需要的速度满足业务对应用的开发需求,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增加灵活性、改善质量并降低风险。但是,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的根本性转变,而由于成本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完全重建 IT 基础或无缝实施新的工作方法,使得这个过程漫长且低效。
    对此,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采用了一种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基于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通过容器和微服务的通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云原生架构,并将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并且,只需一次构建,便可以随处部署和运行。以此,不仅可以加快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推动业务创新和响应速度,同时,还保护了企业原有投资,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

    查看所有关于决策者的问题

  • 敏捷开发的相关问题:

    1.架构设计中,敏态与稳态需求怎么权衡?

    答:在上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应用系统能够上云,哪些系统不上云。简单的原则是,重负载、IO高、响应时间要求高的系统不适合上云。业务系统上云,不是为了上云而上云,最重要是要能够发挥出云的特点,达到云原生的效果,实现CI/CD,开发运维一体化敏捷管理。
    如果关键系统要上云,那么一定要保证后台架构的稳定性,具体可以采用基于微服务的混合多云架构,当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可以把应用快速迁移部署到另一个环境。同时,这也是满足前端业务敏捷响应和快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2.如何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

    答:要实现系统的敏捷部署、弹性扩展、动态迁移、故障自愈、数据更加安全可靠等,就需要系统在上云前做相应的改造或者开发新的业务系统来代替原业务功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新系统可以基于微服务框架,进行微服务改造,做到真正的云原生;其次,对于系统部署,除了传统的物理机、虚机部署,还可以使用容器的部署方式,采用主流的PaaS平台,基于kubernetes、mesos、swarm等主流框架,管理容器化的应用,实现开发、测试、运维的一体化管理,打通软件研发管理全流程。
    当然,除了基础设施及业务系统,对于一些通用的基础平台,如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都是上云的方向,并且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在这方面,企业不必重复建设复杂而又庞大的平台,直接使用云上的相关应用和服务,能更好的为业务服务,开发更多的业务场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

    3.什么是DevOps?

    答:DevOps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涉及软件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持续开发、持续测试、持续集成、持续部署和持续监控。这些活动只能在DevOps中实现,而不是敏捷或瀑布, DevOps是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开发高质量软件的首选方法,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DevOps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持续部署与交付。对组织结构而言,DevOps是部门间沟通协作的一组流程和方法,有助于改善公司组织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感。

    4.如何更快地构建云原生应用?

    答: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的目标是以自身需要的速度满足业务对应用的开发需求,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增加灵活性、改善质量并降低风险。但是,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的根本性转变,而由于成本和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完全重建 IT 基础或无缝实施新的工作方法,使得这个过程漫长且低效。
    对此,IBM Cloud Pak for Applications采用了一种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基于红帽OpenShift容器平台,通过容器和微服务的通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云原生架构,并将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并且,只需一次构建,便可以随处部署和运行。以此,不仅可以加快企业构建云原生应用,推动业务创新和响应速度,同时,还保护了企业原有投资,大大降低了成本投入。

    5.有哪些技术能够提高企业上云后的开发效率和灵活性?

    答:企业上云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提高应用的开发效率、灵活性,它允许企业通过自助服务和按需资源配置、自动执行从开发到生产的应用生命周期,从而提升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还需要企业改变原来的开发和运维方式,比如:采用新的开发形式,引入DevOps的开发和协作流程;采用模块化程度更高的架构,引入微服务架构和容器技术;甚至是采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IT自动化,加快应用交付。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 人才的相关问题:

    1.技术人员有限,想用容器这么复杂的技术怎么办?

    答:无论是Dokcer还是Kubernetes都是从开源社区成长起来的,因此,容器技术往往带有很多开源软件的特征,它们是社区驱动的、基于开放标准的开源技术,虽然能支持企业快速创新,但产品化程度较低、易用性差。因此,对传统企业而言,要大规模全方位地落地容器技术,门槛相对高很多。要简化其中的复杂度,可以直接使用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成熟软件产品,如此一来,就可以降低对人员对技术要求,并且,由技术供应商负责完成复杂的编排、管理、运维等工作,从中释放的人力还可以专注投入于业务创新。

    2.Openshift社区版和企业版有什么不同?

    答:红帽OpenShift是红帽公司推出的OpenShift发行版,是一个真正的企业Kubernetes平台。相对于社区版,企业版的OpenShift更为稳定和安全,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级的需求。今年5月份的红帽推出了OpenShift 4.4版本,基于Kubernetes 1.17开发,加入了以开发者为中心的平台指标视图和应用工作负载监控功能,针对红帽Operators的监控集成,用于评估混合云特定应用使用资源和成本的成本管理功能以及其他功能。为了进一步消除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之间的障碍,红帽还推出了更多全新功能,以实现在OpenShift上支持新的工作负载,并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8月份,红帽又升级了OpenShift,推出OpenShift 4.5,加入OpenShift虚拟化,实现了对虚拟机的统一纳管,还引入了VMware vSphere部署的全栈自动化,可以在vSphere环境中“一键式”轻松部署红帽OpenShift。

    3. 用容器的方法上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迁移到云并不意味着推翻一切,从头构建。而是可以将传统应用现代化,进而提高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IBM Cloud Pak通过转向容器和 K8s 实现快速交付新应用,迁移现有应用上云,保障安全,提高敏捷;Cloud Pak 提供:容器化 IBM 中间件和开源组件;为部署、生命周期管理和生产级别的服务质量增加 了一致的功能 — 记录、监控、版本升级和回滚, 以及漏洞评估和测试;可在 Red Hat OpenShift 上运 行,提供全面的软件堆栈支持以及 IBM 定期的 安全、合规和版本兼容性更新。以开放、更快、更安全的方式,将核心业务应用迁移到任何云端

    4.云计算要求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企业在人员能力方面的挑战大如何解决

    答:传统的IT人员,开发团队和基础架构团队保持独立。而在一个混合环境中,技能不再是诸如配置服务器之类的单一技能组合,更多地是与每个人如何使用基于云的工具来管理和监控可伸缩性有关,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需要同时具备新的技能和旧的技能。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对内部人员进行能力培养还是从外部引入新的人才,都将是不少的成本投入。而这,也是阻碍企业采用新技术的一大阻碍。因此,拥有更低门槛、更丰富功能和工具的技术平台也许会成为企业解决人员问题的选择。
    比如,IBM Cloud Paks提供的就是提前预先集成的容器软件服务,简化应用部署和管理,并且可以一次构建、随处运行,允许用户非常快速、轻松地把应用部署到基于Kubernetes 的容器编排平台上。除此之外,IBM Cloud Paks还集成了大量的数据管理、人工智能、自动化、多云管理等相关技术和工具,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的使用门槛。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 应用集成的相关问题:

    1.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两种异构的应用如何打通?

    答: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管理差异性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混合云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对云原生和传统应用之间进行聚合、转换,所以对集成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集成工具满足以上需求。举例来说,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就可以同时支持传统集成样式和新兴集成样式,由于具有很多行业领先的功能,包括 API 集成,应用集成、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这些工具和功能不仅能大大提高IT运营效率和复用率,并在任何位置轻松部署和开发新的云原生应用,帮助IT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除此之外,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还是一个容器化的产品,可以帮助企业跨多个云实现应用、数据和服务的互联、打通。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 敏捷集成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敏捷集成?如何支持业务敏捷性?

    答:敏捷集成是一种基于容器、去中心化并与微服务相结合的集成解决方案方法,它能够满足数字转型所需的敏捷性、扩展性和弹性。敏捷集成架构支持高效的构建、管理和运营,最终能够推动实现数字转型的目标。多云环境下的敏捷集成可以通过基于容器且与微服务一致的分散式方法管理集成现状,从以下三方面支持业务敏捷性,1细粒度部署:采取行动消除瓶颈。降低破坏现有接口稳定性的风险。当您使用容器化将 ESB 分解为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时,敏捷性、可扩展性和灾备能力也有望得到改进;2分散式所有权:帮助面向 SOA 的集成团队克服即将推出的所有新服务带来的挑战。借助 IBM 敏捷集成方法,可以分发所有权,并且业务应用团队可以执行集成工作;3云原生基础架构:使用轻量级运行时的云原生方面获取容器化的全新视图。帮助您的 DevOps 团队与环境和总体解决方案有效互动。随着更多解决方案迁移至轻量级架构,这是提高效率的绝佳方式。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旨在支持扩展、安全性和灵活性,以帮助数字化转型。借助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企业能够利用基于容器的平台跨越多个云环境实现集成, 该平台可以部署在内部环境或 Kubernetes 云环境内。 此外,企业还能以多种集成方式轻松连接应用、服务和 数据,覆盖API生命周期管理、应用集成、企业消息传递、事件流和高速数据传输。利用 IBM 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集成速度加快 3 倍,同时成本降低 1/3。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 边缘计算的相关问题:

    1.在边缘端的运维如何进行? 如何确保边缘端的应用高效运行?

    答:IBM Edge Application Manager 是一个智能灵活的平台,为边缘计算提供自主管理。一个管理员就可以同时轻松管理包含数以万计端点的应用环境的巨大规模、纷繁种类和变化速度。该解决方案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边缘环境,可帮助您在边缘创建、部署、运行、监控、维护和扩展业务逻辑和分析应用。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并可以管理几乎任何边缘端点(包括服务器、网关和设备)上的工作负载。边缘端点在容器和 Red Hat® OpenShift® 企业级 Kubernetes 编排平台上运行,让您可以灵活地选择从任何公共云或私有云扩展到任何边缘服务器和设备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 混合云架构的相关问题:

    1. 混合云架构,如何实现存储架构的灵活扩展?

    答:在混合云架构中,数据是客户最关心的部分,因此,存储架构至关重要。首先,IBM的混合云存储既可以支持传统关键业务,也可以支持新兴业务,既可以支持集中式存储,又可以支持分布式存储。对于数据格式,既可以支持结构化数据,又可以支持非结构化数据。IBM的所有混合云存储设备,都支持云接口、支持容器的封装方式,可以让客户打通云上和云下的数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在扩展性上,可以支持灵活的扩展可容灾需求。同时,在云存储解决方案中,还支持Worm方式,符合合规的要求。对于混合云中冷数据,IBM可以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磁带以及备份、归档方案,为用户降低超过80%的成本。主要的产品有Flash System,SVC,Spectrum Scales, COS, Spectrum Protect.

    2.混合云架构下,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更有效?

    答:海量数据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呈分布式架构存放在云平台中。管理、同步、合规成为难点,IBM的存储系统可以给企业提供易管理、高效、有弹性、安全的数据平台。针对多站点的分布式架构,IBM COS是针对对象存储的方案,支持海量数据跨地域的保存和归档。针对大数据、超级计算等领域,Spectrum Scale针对数据湖、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提供多站点多活的数据平台支持,让云上云下的数据同时为业务服务。这些方案既可以有纯软件的交付方式,也有软硬一体的交互方式,让用户的管理更加便捷。

    查看所有关于敏捷开发的问题

转型快人一步:共论混合云

  • 黎 峰

    黎 峰

    中融基金首席信息官

  • 邵 萍

    邵 萍

    IBM混合云高级产品经理

  • 高玉娴

    高玉娴

    至顶网高级记者

IBM混合云解决方案

© 北京第二十六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9648号-7 京ICP证1613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5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