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傻大黑粗是我们对制造业的传统理解,但这个看似笨重且保守的行业,其实并不那么守旧,眼下中国制造企业中最热的两个话题,一个是智能制造,一个是电子商务。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徐工集团,就在不断刷新制造技术的同时借智能制造华丽转身。
了解更多

文/王聪彬

不拥抱变革,便会失去这个时代。——Jeremy Rifkin

我们的故事要从某制造企业总经理拿到去年的业绩报告说起,数字显示公司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亏损,这是一次利用低价获取市场的策略失误。这并非一个个案,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率降低等前所未有的压力。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还能否继续成为未来中国的名片?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平面、一张网、一朵云。如今工业4.0来到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其不仅是对生产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是对生活方式的颠覆,中国制造业仿佛有了再次焕发青春的可能。但任何一个舶来品想要融入都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工业4.0也不例外,它在中国有一个接地气的称呼——智能制造。

无论企业是大是小,颠覆与变革同样存在。徐工集团在华丽转身背后自然少不了"创新"的基因,而这也让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创新的种子不约而同的在徐工生根发芽。本文将带大家走进徐工集团探寻智能制造为这个企业带来的改变。

从工程机械说起

谈智能制造我们首先要了解制造业,制造业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命脉,今天要谈论的工程机械行业是制造业中一个分支。对于城市人来说工程机械听上去很难有直观的理解,但它却广泛运用于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和国防等领域,并且产品种类繁多。

2013年的工程机械行业可谓大起大落,在经历了前低后高的走势后,2014年逐渐趋于平稳。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完成营业收入5663亿元,比2012年增长0.66%;工程机械产品出口195.31亿元,同比增长1.96%;九项主要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量比2012年增长5.83%,其中压路机增长18.3%,叉车增长12.8%,装载机增长4.5%。

中国的制造业一直行走在由大到强的转型路上,工程机械行业也不例外,虽说目前已掌握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整体与国外同行数十年的积累比起来,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还有一定差距。

徐工集团办公大楼

困则思变,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一个福音"一带一路",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开年,随着国家的稳增长政策逐步实施,各项投资规划密集出台,铁路、公路、水利投资规划加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令工程机械行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将加大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工程机械企业也应借此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工程机械产品升级换代,满足新常态下的不同需求。 未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站是哪很可能是未知的,但我们已知的是在前行的路上需要不断找到下一站的突破口。

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思考

徐州作为工业大省江苏的一个缩影,201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1610.3亿元。徐州大大小小工业企业有近3000家之多,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品牌。

"徐工徐工,祝您成功"在天气预报前后经常播着这样一句广告语,我们的故事也将围绕着从最早的兵工厂到现在工程机械排头兵的徐工集团展开。

如果给中国工程机械领域来个大排行,肯定不能少了徐工集团。在成立距今26年的日子里,其已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5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2位。

上文也提到工程机械行业在近两年形势并不喜人,2014年工程机械行业依旧处于下滑趋势。徐工集团提出用牌化、国际化、信息化三大引擎引领未来后工程机械时代的竞争。并在整体战略上进行调整,达到以客户为中心,将各分公司调整成事业部,形成起重机、铲运、道路、挖掘机、混凝土事业部的新型组织架构,满足客户跨产品的不同需求。架构的调整给徐工集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也是新常态下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张启亮

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调整正是转型服务型制造的一大途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张启亮看到中国制造企业基本以制造为主,这和外国以服务型制造为企业核心的方式相差甚远,加快服务型制造转型成了徐工的新课题,并且转型的过程中信息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信息化作为徐工集团三大引擎之一,张启亮相信通过信息技术必将带动转型升级。徐工集团在之前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各不相同,集团在2009年开始战略经营管控,将信息化整体重建。徐工集团的各个分公司就犹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但想要成为一串项链,就需要一根线"信息化",把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打通。

在6年时间里徐工集团实现了全业务的信息化,包括ERP、CRM、MES、BI、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等系统。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已进入创新突破的阶段,其也专门成立了徐工信息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信息)在新的平台上集中精力应对创新业务带来的挑战。

在创新业务上,不能不谈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作为一个"成功的灾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也远远超过了最初的设计,对传统行业咄咄逼进。在互联网这个不可逾越的大环境下,徐工集团也有着自己的思索,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改变企业的业务,例如现在产品植入GPS芯片(黑匣子)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开展O2O业务等创新。

未来互联网也将融入到企业信息化中,在产品业务互联网化之后让管理也互联网化,铸就未来新兴的业态。

工业4.0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理解智能制造还要先普及几个概念,工业4.0、先进制造、制造2025。

工业4.0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后已经慢慢开始发酵,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的热议话题,不仅如此还有像先进制造和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话题浮出水面,这些名词其实都直指一个目标制造转型。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的是希望让制造业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美国也同样提出了《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设定了五方面政策目标:1、加速对先进制造的投资,特别是对中小型制造企业;2、开发一个更加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教育和培训系统;3、优化联邦政府对先进制造R&D投入;4、增加公共和私营部门对先进制造R&D投入;5、加强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所有涉及先进制造的机构的伙伴关系。

中国制造2025则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设计顶层规划,目前已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

虽然大家的叫法各不相同,但意义都异曲同工。希望通过现代生产制造方式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中国的工业和信息化环境同德国和美国都不相同,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中国需要抓住机遇,两化融合就是一个则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阶段制造企业的概念。"张启亮说道。企业要找到两化融合的切入点,第一步是智能制造,第二部是物联网。

回到徐工本身,张启亮也结合企业自身业务对工业4.0给出自己的见解,徐工集团在人力成本和客户需求上感觉到了极大地变化,尤其是C2M(客户对工厂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出现。

这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制造企业要将原来以产品为中心,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徐工在近两年开始大规模技术改造,尤其是生产部分,实现工艺图纸下发到车间可以直接进行生产,AGV小车自动送货、焊接机器人自动焊接、自动化物流和检测等等。

ICT与智能制造水乳交融

工业4.0在中国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字——智能制造。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但这里讲的自动化并不是简单的机器人或机器手臂的代工,而是实现前端信息化和后端工厂的整体改造,真正实现智能制造。

制造企业在有了先进机械设备的同时,更需要通过ICT技术的手段拉动智能化。

从徐工集团视角出发,其生产作业状况都是通过MES系统推动,包括计划、派工、生产、物流等等,通过指令让这些设备可以自动化的运行和协同,这其中的指令就是ICT的数据。

制造的整个链条可谓长而复杂,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等环节,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哪些是企业需要最先被改造的?张启亮给出的回答是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因为有一个环节是需要人工干预,也就意味着这个环节的不可控。

产品数字化要做到可感知,可提取数据,有了数字化的产品也就使得整个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记录,最后则是市场的数字化——数字化营销。研发、制造、营销三个环节的数字化是智能制造必须走的一条路,提升全价值链的竞争力。

徐工集团目前也遇到了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中作重要的两个阶段,产品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数字化。徐工在产品的数字化上已经开始行动,未来也将加快产品数字化进行,之后同步进行其他环节的数字化。希望通过三年将ICT技术融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植入徐工集团整个企业经营的神经末梢。

在智能制造的转型过程中徐工信息很好地服务了徐工集团,徐工信息是徐工集团的创新事业,它不仅服务于徐工信息化和智能制造转型,同时也帮助中国更多制造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自己。

徐工信息的组成并非单一的技术人员,只懂技术不懂业务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更快速帮助徐工集团转型。 徐工信息同时设立了智能制造发展部,这也是策划未来公司发展的核心部门。并且徐工信息也在不断和德国相关专家进行对接,希望可以将智能制造在中国落地。

智能工厂到底长啥样?

参观重型大吨位起重机基地、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两个车间也是走进徐工集团的另一重要日程。

两个车间在亚洲工程机械行业中也可称为先进,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在改造前智能装载机车间大约有3000人,1万台的产量,改造之后现有1800人,产量接近3万台。

减员增产从数字上看非常直观,这背后正是智能制造给徐工带来的改变。

重型大吨位起重机基地

重型大吨位起重机基地外景

我们来到工厂时,迎面一批参观团队刚刚结束参观。其实每天组团来徐工集团参观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也希望从徐工身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口。两个工厂在参观配套设施上也非常完备,参观车、讲解员一个都不能少,帮助参观者更好的了解徐工是如何开展智能制造。

当我们谈智能制造时,我们谈了制造业转型、互联网思维、工业4.0、ICT技术融合等等,读到这里你是否对智能制造也有了一个自己的未来图景?

未来徐工的故事还在继续,智能制造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也在继续!